快速反应的军事广播记者
2010年4月14日上午7点49分,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新闻纵横》节目在一刻钟后插播了地震的消息。这时我刚刚到办公室,由于参加过汶川抗震救灾,我意识到一场硬仗在即,于是马上打开电脑,了解灾情。上午9点钟,军事宣传中心的主任办公会迅速做出5项决定:一是启动应急机制,成立抗震救灾报道组,举全中心之力投入抗震救灾报道;二是组织前方报道组,立即到台技术部门借海事卫星电话,联系空军和国际救援队当日赶赴灾区;三是通知有关记者站组织现场报道,并派人尽快赶赴灾区;四是要求所属各支部对全体党员干部进行抗震救灾报道的战前动员;五是加强抗震救灾宣传的值班工作。各位总支委员进行了工作分工后,一方面立即与前方正在现场指挥救人的玉树军分区司令员吴勇联系,第一时间在中国之声《央广新闻》进行了连线报道,使中央台也成为最早报道军队抗震救灾的媒体之一。另—方面,迅速组织记者赶赴灾区。第一批5名记者,由总支书记温国华带领,从北京搭乘空军运输机直接飞往玉树灾区。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宣传中心记者到达灾区后,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克服灾区高海拔、低气温及录音设备充电难等困难,连夜展开采访报道,制作录音新闻,实时传回最新报道。截止5月28日,我们组织广播军事记者共发稿1820篇,其中《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126篇,《央广新闻》连线259次,《国防时空》节目130篇,对台节目145篇,中国广播网军事频道刊文字稿513篇,图片657幅。全面、立体地宣传报道了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抗震救灾的行动,展示了人民子弟兵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光辉形象,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同志在灾区专门看望了广播军事记者,对我们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中央和中央军委首长也多次对我们的抗震救灾报道工作予以赞扬。
翱翔在灾区上空的神鹰
青海玉树地震救援是中国空军继“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又一次同时出动飞机最多、飞行强度最大、反应速度最快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在与死神竞速的救援中,空军部队克服了玉树机场海拔高、适用机型少、无夜航保障能力等难题,确保了抗震救灾空中生命线的通畅。
玉树机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机场之一,海拔高度近4000米,目前空军只有伊尔-76飞机具备在这种条件下的起降能力。针对这一情况,空军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将原计划由伊尔-76飞机担负的训练任务,改由运-8飞机担负。根据任务要求,调整出8架伊尔-76飞机用于抗震救灾。部队发扬连续作战、不怕苦不怕累的作风,敢打硬仗,被群众誉为“翱翔在灾区上空的神鹰”。为确保担负抗震救灾任务的伊尔-76飞机能够长时间连续完成应急任务,空军组成了机务专家组,携带必要的检查检测设备,对中转飞机进行跟踪检查维护,保证飞机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4月25日,我和空军记者站站长吴德超在玉树采访了空军前线指挥部总指挥刘广彬同志。他介绍:地震发生以后,救援的环境比较复杂,从陆路交通来讲,距离比较远,路况比较差。从玉树地面运输伤员到西宁,大概需要十四五个小时。这里唯一的机场是刚开航的巴塘机场,因而困难较多。第一,这个机场修建的时候就比较简易,停机位比较少,只能容纳3架飞机,大大制约了空运能力。第二,机场不具备夜间的停降能力,没有夜间的灯航设备。第三,这里净空条件很差。由于机场周围的山,尤其在15公里以内的高山都在下滑线上,且5千米以上的山大概就有8座,严重影响了飞行的安全。第四,气象变化比较大,比较复杂。每天到下午就刮风、下雪、出现雷雨,影响飞行的安全。第五,机场属于高原机场,对于飞行员的起飞、落地来说,要求很高,难度也比较大。
空军部队进入灾区以后[来自WwW.lw5u.com],民航、地方政府专门在一块召集了一个会议,成立了一个联合空运指挥部,做到统一指挥、统一组织、统一保障,信息能够共享。对物资器材的装卸、伤病员的登记、机场的安全警卫,都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并抓好落实。为保障运营安全,指挥部从成都军区空军某场站紧急调派了1套灯光布设车赶往巴塘机场。14日22时08分,空军官兵开始架设应急助航灯光系统;22时32分,一架伊尔-76型运输机在导航灯光的照射下呼啸升空,前后只用了24分钟。
指挥部还紧急调来了两部机动雷达,弥补了玉树地区的空中探测盲区,对飞行监控、管制调配起到了很强的作用,使飞机可以快速、有序、安全、高效的运转。同时调来了一部气象雷达,对150公里范围以内的天气现象进行准确的探测,为飞行提供比较准确的气象资料。
根据高原机场飞机起降难度大的问题,飞行员加强准备。针对高原机场空气稀薄,起飞的滑跑距离增长,落地的滑跑距离也增长的情况,制定有关的安全措施,确保飞行顺利、安全。通过采取这些措施以后,从每周3个架次的机场设计能力,发展到每天飞行50多个架次。我采访刘广彬时,空军部队已经飞行了12架次,运送救援人员1716人,伤病员1911人,各种物资1400吨。
空军官兵在这次抗震救灾中,还把大批新闻工作者运送到前方。中央台编辑部所有去玉树的记者,都是南空军运送到前方的。地震的当天下午,中国之声总监史敏找到我,要求我安排他赶赴灾区。我当即与空军政治部宣传部徐汇东副部长联系,请求空军把史敏总监以及中国之声的后续记者运送到灾区。徐副部长和空军记者站站长吴德超、记者文建权等为此做了许多工作。据不完全统诜截止4月底,空军的伊尔-76运输机运送新闻记者达两千多人次,为打赢抗震救灾的宣传战役立下巨大的功劳。
乇树抗震救灾指挥部
玉树军分区的大院,是整个前线抗震救灾的指挥中忠。国家玉树地区抗震救灾的前线指挥部、军队和武警部队玉树地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青海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等等。蓝颜色的、绿颜色的帐篷林立。在靠近交通主干线的一顶帐篷上,中央电台“中国之声”的几个大字赫然跳入我的眼帘。我到帐篷里了解了当天宣传的展开情况,召集前方记者开了一个20分钟的碰头会,对大家进行了动员分工。
接着,我去上级主管部门报到。总政宣传部在玉树灾区负责新闻宣传的是孟彦副局长,他是一位年轻有为的新闻管理干部,我们曾在一个单位共事几年,在灾区相见倍感亲切。当晚,我出席了孟彦同志在帐篷里召开的军队新闻单位通气会议。随后,我和孙利一同采访了军队玉树抗震救灾新闻发言人、青海省军区政治部主任李军少将,他谈了人民军队是如何拉网式进村入户排查,全力搜救群众的。23日,我和孙利采访了兰州军区副政委、军队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政委刘晓榕中将,他对思想政治工作在抗震救灾中的强大作用进行了全面阐释。中国广播网刊登刘晓榕中将的专访后,被新浪、腾讯等上百家网站转载。
在玉树灾区,我们还先后独家专访了军队和武警部队玉树地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总指挥赵建中,武警部队司令员王建平、副司令员薛国强,总后卫生部部长张雁灵,兰州军区装备部部长高亢等军队高级干部。通过对这些军方高层领导的访谈,及时报道了军队和武警部队前期做过的工作、正在进行的工作,以及抗震救灾过程中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这些重要信息发布后,既让全国人民在第一时间获取到权威的信息,了解到玉树抗震救灾的最新进展,同时也为后方抗震救灾物资调运等提供了重要信息,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发挥了决策参考作用,收到很好的效果。
玉树地区不但海拔高,而且气候也很特别。有时一天要经历三四个季节。早晨是比较冷的,一个多时辰后则太阳高照,忽而可能会沙尘飞舞或是雪花飘飘。23日凌晨,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脸盆从床底下被雪水冲了出来。我们的帐篷搭在草坪间的水泥地上,夜间灾区降下的大雪渐渐融化,雪水渗透进帐篷,使我脚下一片汪洋。我赶紧起身,和几位同志一同排除积水。然后拿起相机,拍摄了指挥部周围的雪景,采访了胃雪挺立在哨位的武警官兵。
指挥部周围有一排排青松,尽管此时雪压枝头,但它们却在初升的阳光中挺立着。雪压不低头,这不正是玉树灾区人民群众和抗震救灾官兵坚强精神的真实写照吗?
穿军装的白衣天使
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的大批医疗队,在抗震救灾前线发挥了巨大作用。我在前线安排记者采访了总后卫生部张雁灵部长等,自己则重点采访了两个医疗队。一个是济南军区联勤部15´3野战方舱医院,该院2008年因在汶川地震救援中表现出色,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
“济南军区野战方舱医院”设在玉树州体育场最突出的位置,体育场大门上方悬挂着的巨大横幅,使人不禁想起了两年前四川汶川抗震救灾前线“铁军来了”等巨大标语。济南军区153野战方舱医院把济南军区部队的作风又带到了玉树灾区。
郎剑钊副部长在接受我的专访时说,153野战方舱医院近300名官兵,72台装备,采取摩托化机动和铁路输送两种方式,途经5省,跋涉2350多公里,仅用53小时便全部抵达灾区。
强震使玉树当地医院严重毁损。外来救援医疗队受设备、技术等条件所限,对复杂危重病人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而拥有优秀人才和先进设备的153野战方舱医院,成为灾区能够开展普通外科、骨科、妇产科、神经外科等手术的少数医院之一。这次他们特意选调了博士5人、硕士11人、高职专家11人及各学科的精兵强将参加抗震救灾。
4月21日17时许,17岁的藏族青年才石多杰,躺在路边不省人事。一位年迈的藏族老阿妈,扑在才石多杰身上,嚎啕大哭:“快救救我的孩子,他快不行了!”自地震发生以来,幸存下来的才石多杰和他的家人_直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用发电机帮乡亲们烧水。但因发电机烧水时间过长,产生大量尾气,致使才石多杰一氧化碳中毒。153医院的军医张志伟闻声赶来,他和同事刘成跃、刘琰、王辉、崔素娟等人立即展开紧急救援。因煤气中毒时间过长,此时,才石多杰呼吸和心跳都已停止,瞳孔散大,几乎没有生命迹象。高原反应严重的张志伟和他的同事们连续工作十几小时。奇迹出现了!第二天凌晨,才石多杰苏醒过来,并轻轻唤了一声:“妈妈!”那一刻,现场所有人都热泪盈眶。等待一旁的才石多杰的父母,双手合十,不停地说:“感谢‘金珠玛米’,感谢‘金珠玛米’……”
4月25日,方舱医院与玉树州人民医院成功实现对接,履行起自治州人民医院职能。如今,方舱医院已形成24小时连续工作机制,可同时展开100张病床,2个门[来自Www.lw5u.Com]诊、2个急诊科室,还可同时进行B超、心电图、X光照射、检验化验、重症监护等项目,最大限度发挥了医疗救治功能,每天门诊量突破600人次,住院量100多人次,手术最多达16例。153野战方舱医院的医护人员还走村入户,送医送药上门。方舱医院已先后组织了19支医疗小分队,累计行车1800余公里,为散居山区的620多名藏族群众提供上门服务,给129名伤病群众做了妥善处理,把数十名伤病情较重的群众接到方舱医院系统治疗。
我采访的另一个医疗队是兰州军区第四医院的医疗队。该院驻扎在青海西宁,与济南军区153野战方舱医院不同,他们有一支高原医疗队,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长年活跃在青藏高原,为各族群众和部队官兵防病治病。他们也是震后最先到达玉树的部队医疗队,高原反应不是很强烈,而且许多同志熟悉少数民族的语言。第四医院成立60年来,攀高山、越雪岭、进毡房、下牧场,足迹遍布青海高原72万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累计救治各族群众56万多人,青海省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1个接受过他们的治疗或服务。
4月24日,我采访了第四医院政委郭占武。地震发生后不到3小时,郭占武政委就率领39名医务人员、携带价值40多万元的药品火速向震区开进。15日凌晨,他们成为到达灾区的第一支整建制医疗队。为了尽快救助伤病员,这些白衣战士忘记了长途的疲劳和饥饿,迅速展开野战救治点的紧急搭建,不到20分钟就搭建起首家野战流动医院。
伤病员送来了’外一科副主任李智钢第一天就治疗了260名伤员,腰痛得直不起来。烧伤皮肤科主任刘军,忙到次日晚11点才抽空吸氧。内一科主任医师冯恩志白天帮助外科工作,晚上又忙于本行内科,这时偏偏患上了极易引发高原病的感冒,但他每晚仍接诊数十名需急救的病人。护士马何萍担负的主要任务是手术麻醉,巨大的工作量使她60多个小时没有休息,劳累失声4天说不出话来,但她仍用手比划着、坚持着、工作着,获得救治的藏族群众感动得热泪盈眶,尊其为“哑女波念”(藏语:天使)。护士田敏身体单薄,事事抢着干,在搬运药品与器材中因劳累过度而几次摔倒,可她又_次次爬起来,咬紧牙关接着干。
医院护理部原主任索玉梅已年近六旬,她家就在结鼓镇。这次地震,她失去了姐姐、弟弟等4位亲人。噩耗传来,医院领导让她赶紧回家,但她说:“医院要接收山上送下来的伤员,我得留下!”藏族伤员扎西有多位亲人在地震中遇难,自己也在地震中受了重伤,被转运到医院后,万念俱灰的他拒绝治疗。索玉梅耐心开导,并用自己的经历鼓励他要坚强地活下去,使扎西终于配合治疗。在转到医院治疗的170多名伤员中,直接接受索玉梅心理辅导的就有60多人。
24日,我和前方报道组的同事们跟随索玉梅回到她震毁的家。在一片废墟前,索玉梅的姐姐、侄女等亲人抱着她痛哭。索玉梅安慰了亲属,擦干眼泪,马上到医疗队巡诊。她离开那片倒塌瓦砾时的背影,至今还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一
4月25日,西藏军区李素芝副司令员到机场来看望我,他兼任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上次见面还是去年春节后在拉萨,我们为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组织“雪域高原格桑花”大型采访活动时,他和总医院给了我们许多帮助。这次他研制的特效药高原康又给了我许多帮助。
李素芝自4月17日到达玉树灾区后,便带领医疗队员争分夺秒抢救伤员。12天中,李素芝所带领的医疗队巡诊87批次,为救援部队和灾区群众巡诊13037人次,就诊病人1384人次,收治病人648人次。他们还发放藏、汉文版高原病普及书籍11700多本(册),发放高原胶囊逾万人次.就地资助孤寡老人、捐赠物品价值也超过5000多元。
李素芝等专家在玉树灾区,平均每天工作达19个小时。4月20日下午,西藏军区医疗队唯一的帐篷,被当天的暴风雪刮坏了,大量药品、耗材被吹得七零八落。他们一边抢救帐篷和药品,一边腾出住宿帐篷保护医疗设施和高原特效药品,自己和大家一起硬是挤进车上熬了一夜。4月22日,当他接到中组部的先进工作者表彰和特邀英模代表表彰大会以及参加上海世博会通知后,他依然不愿离开救灾岗位,回答说:“救命比个人荣誉更重要。”
由于要回北京开会,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玉树。在灾区的一周时间里,我的心灵受到洗礼,身体状况也经受了考验。玉树,我还会回来的,到那时,灾后重建的玉树一定会像镶嵌在青藏高原的明珠一样更加璀璨。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