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高校学科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基于学生个体的视角
杂志文章正文
高校学科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基于学生个体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8-03-12        浏览次数:1865        返回列表

高校学科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学生个体视角

魏 静1,许 赞2

(1[本文来自于WWW.eKxx.cOM].南京邮电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

摘要:目前很多教育学家及教育管理工作者对“学科创新能力”问题尤为关注,进行了相关的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建设和改进措施。笔者作为一名一线教学工作者,从学生个体角度对“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以期为高校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启迪和借鉴。

关键词:学科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个体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2-0067-02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根本性建设,通过学科建设,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是目前我国高校的一项战略性任务[1]。而高校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与学科建设相关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很多教育学家及教育管理工作者对“学科创新能力”问题尤为关注,进行了相关的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建设和改进措施。笔者作为一名一线教学工作者,从学生个体角度对“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以期为高校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启迪和借鉴。

一、高校学科创新能力内涵

(一)学科能力

林崇德曾将教学的中心任务定义为对学科做出教育学的解释,而学科教育最突出的职能是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科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为——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有效地教学方式方法,将学科知识内化于学生头脑,并形成学生稳定的内在心理特征,即将外在的学科知识内化为学生能力。因此,学科能力起源于教师的传授,又受制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是学科教育和学生智力发展相结合的产物[2]。

各学科教学是否有成效,关键在于学生的各种学科能力水平如何。相反,如果在学科教授过程中知识没有成功内化,就意味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成功运用思想和形成能力,也不等于接受教育,只是再现了学习的文字和公式。一旦离开了学校,那些文字和公式仍然是没有生命力的铅字。因此,知识只有内化以后才能形成学科能力。

(二)学科创新能力

学科创新一直是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李爱彬(2007)将学科创新涉及方面总结为:学科方向、学科团队建设、科学研究、研究基地和平台建设、学术环境建设、人才培养及学科管理等[3]。肖云龙认为学科创新能力是学校创新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学科特殊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综合[4]。

以上论述都是从高校宏观入手进行分析解读,本文着重从学生个体角度来进行论述。在高校,学生个体的学科创新能力是指将某一个学科或者多个学科已有的知识进行消化融合,形成新思想、新观点,并产生新的结果或者效益,以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5]。另外,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目的不仅是使学生学会创新,还要培养学生学术质疑能力,帮助学生在学术方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高校学科创新能力培养环境要求

(一)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隐性文化形态,具有无声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対置身其中的学生有无形而强烈的熏陶和塑造功能,是一种不可替代、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载体。刘献君曾用“泡菜理论”形象的描述了校园文化的作用:同样的蔬菜经过不同的泡菜水的浸泡,将得到不同的味道[6]。学校管理是学科创新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创新的、开放的、民主的,学术探索和争鸣气氛浓厚,学生自然会对科研、发明、创造感兴趣。如果同时再能造就“哈佛昼夜灯火通明”的学习氛围,“兴趣+勤奋”自然学生个体的学科创新能力会得到较好的发展。

(二)学校规章

学校存在的意义是培养学生,学生培养成什么样子,一方面来自于学生的本身,另一方面来自于学校各方的努力。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为了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学校的规章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另一方面”。

因此,学校应当设置“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并设置相应的规章。针对个体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设置相应的规章,实行协调一致的管理与评价模式,“硬件相关的规章”与“硬件相关的规章”同样重要。

硬件相关的规章包括:为学生建设信息量丰富、学术性强、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配置齐全、功能强大的教学、科研设备等。在这些装备齐全的基础上,设定严肃、民主,同时又宽松的使用规则。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这些装备的同时,了解到与这个“有趣装备”背后的相关项目,或者相关试验,能够使学生自主的渗透到学科创新能力培养过程。

软件相关的章程包括对学生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学习年限的制度规定。比方说,允许学生跨专业跨校区听课,并且制定相应的学分制度;对某一学科特别优秀的学生,制定相对灵活的培养模式等。

(三)教师认同

教师是高校里面的主要教学群体,是影响学生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模式和合作状态,直接影响学生学科创新能力培养。

首先,从观念上接受和认可学生的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作为老师要具备学科创新能力培养的参与意识。教师教授的课堂是最好的培养学科创新能力的机会,授课内容的设计要在立足课本的基础上,可以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设计发散性的引导部分。将学科创新意识引入自己的课堂,给学生提供培养学科创新能力的温床。

另外,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也为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学科创新能力的实现涉及的就是不同的学科,因此不同领域的知识碰撞、交汇也为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三、高校学科创新能力培养措施

(一)完善课程体系

传统观念认为教学的任务,特别是本科生教学的任务就是给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同时进行必要的专业训练。提到各学科的知识融合,提到科研学术,我们总是持有很“宽容”的观点“他们暂时还不具备”。

借用美国著名教育家博耶的观点——学术有四个功能,即发现、综合、应用和教学,简言之“教学也是学术” [7]。我们需要正视学生的科学研究潜力,正式学生学科创新能力培养的自觉能动性 [8]。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给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和培养这种能力的机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研究生上的学术研究指导类课程可以开放给本科生选课,让他们有先关意向的学生可以接受到此类教育。并且,在听课过程中,可以跟研究生有些无意识的互动,这样自然会产生学科创新能力培养的良性循环。

(二)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讲,学生听”是我们一贯采用的教学模式,传统授课模式的存在自然有存在的原因,但是这种授课模式下,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几乎没有,顶多是在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下,课后提出几个不太懂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学生基本的学习热情都不高,更别提学科创新能力了。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可以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灵活化多样化,让学生成立研究小组,自己设计项目方案独立完成,按照项目的完成水平确定课程得分。教师在此过程充当项目顾问的角色,对学生的操作和实施给予相应指导。如果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给学生提供研究和探索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学习,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

(三)国际化内涵培养

随着人类胜过国际化趋势的发展,高校教育的国际化要求也愈发突出,“全球性能力”也成为学科创新能力中最常出现的概念。国际化要求高校大力发展国际教育,“全球性能力”培养也要求高校的培养目标突出国际化,增加课程计划中的国际化内容,比方我我们常见的中方学生的双语授课、全英文授课。对教师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带着国际化的敏感和意识,注重课堂内容的多样化和异质性,通过接受不同国籍的观点,实现多重思维的碰撞的多重灵感的产生。对学生而言,要有国际化的眼光和全球意识,培养多种国际的竞争和合作能力[8]。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开拓国际视野的机会,比方说邀请外方专家来做专业讲座,让学生吸收国外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给学生提供国际交流的机会,除了能亲身体验外方课程之外,还能了解国外相关专业的学生都具备哪些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学校也应该为授课教师提供国外的进修机会,原版引入国外专业教材,了解国外相关专业的教学前沿和学术前沿。在国际交流的学生中,通过对外籍学生的授课,了解国外学生的专业素养中有哪些是我们国内学生所欠缺的,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注意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

[1] 程永波,启迪与借鉴:关于国外著名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实践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

[2] 林崇德.创新人才的心理学研究[C]//北京师范大学.前沿 创新 发展——学术前沿论坛十周年纪念文集,2011.

[3] 李爱彬.高校学科建设系统的自组织研究[J].高教探索,2007,(3).

[4] 肖云龙.创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与实施模式[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7,(5).

[5] 刘冬梅.学科创新能力及发展策略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4.

[6] 刘献君.??本科学生个性化教育体系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

[7] 张长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5,(8).

[8] 卢冠忠.探索和构建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