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基于营销理论的大学生就业规划策略
杂志文章正文
基于营销理论的大学生就业规划策略
发布时间:2018-03-12        浏览次数:2015        返回列表

基于营销理论的高校大学生就业规划研究

周 浩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 沈阳 110136)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普遍扩招,更多的学子实现了上大学的梦想。可与此同时,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伴随而来,那就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本文将运用营销理论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有效解决方案。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营销理论;就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2-0091-02

据有关资料显示,2012年辽宁省共有大学毕业生26.4万人,截止到6月14日,已签约大学毕业生19.12万人、签约率为72.42%,与2011年同期基本持平;2013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在700万左右,比2012年的680万人数增加20万左右,相对于2004年全国才280万毕业大学生;而2014年大学毕业生又达到了727万人,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已经成为近年来需要解决就业岗位的首要考虑因素,就发展趋势而言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

对于辽宁省而言,我省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环境变化快,我省正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各个职能部门都在加大力度促进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和产业升级,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不能及时对此做出调整。城乡发展不均衡导致的就业条件差距过大,也使得人才的分配出现“一边倒”的问题。

2.高校的教学导向因素

在现如今科技与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知识的更新显得尤其重要。可是由于条件的限制,高校的课程内容更新的速率远远满足不了现实发展的需求。这就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发现自己所掌握的技能并不能适应其岗位的要求,结果与心仪的岗位失之交臂。各个高校普遍是在自身条件所能满足的情况下来设立专业、安排课程,而不是按照市场需求来设定。

3.用人单位的因素

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多给了用人单位更多的选择权,用人单位如何选人、用人也大大影响了毕业生们的就业情况。例如:有些用人单位过分看重学历,认为高学历就等于高能力;也有的单位过于偏向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而忽视了来自普通大学的求职者;还有的单位为了节省人才培训的成本,更愿意录用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求职者等等,这些都成为了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的阻力。

4.高校毕业生的自身因素

大学毕业生的自身因素是对其就业与否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这部分因素主要体现在:(1)大学毕业生对自身情况定位不够准确,导致求职者与用人单位无法达成共识;(2)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对工作环境、薪酬待遇、工作量等要求过高;(3)大学毕业生过于追求效益好、竞争激烈的岗位;(4)大学毕业生倾向于经济发达的先进地区,不愿意到较为偏远的地区就业;(5)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还达不到要求,等等。

二、如何缓解、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运用市场营销的方法来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这需要市场各方的共同努力。我们不妨将高校毕业生看做是一种特殊的产品,那么,高校就是生产这种特殊产品的特殊企业,而用人单位则是对高校毕业生这种特殊产品的需求方。整个就业市场的分配合理、供需均衡对于大学生就业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大学毕业生在数量照以往有所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就业市场上的供大于求。我们不难看到,有些岗位竞争激烈,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有些岗位却是门可罗雀,一人难求。这正说明了当下的就业市场上,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大量资源正被浪费。

1.高校的生产销售战略调整

高校作为就业市场中的生产方,为了达到产品的最大销量,首先应该积极了解整个市场上的发展趋势和需求方也就是用人单位的需求,按照市场的需求来进行人才的培养,使得市场结构得到正确有效的调整,真正做到市场中各个环节都能够达到平衡,高校也能够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大学毕业生也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其就业几率。高校必须要不断提高竞争力,做到与时俱进,时时掌握市场的最新形势动态。在满足市场上需求的基础上,还要把自己的产品打造得有特色,有亮点。只有这样,才能在同类的竞争企业中脱颖而出。具体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高校首先要对自己的消费群体有一个准确地把握。要明确自己生产的产品主要是由哪一类的需求方来购买,只有在了解客户群体之后,才能在产品的打造上有一个准确的方向。

第二,做好市场调研。在了解了自己的消费群体后,就要时时刻刻了解客户的需求。随着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发展,客户的需求也不会一成不变,高校要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不会被市场淘汰。

例如,根据市场的需要,对专业和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等等。

第三,要打造独特的品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要想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除了具备过硬的核心技术——教学能力之外,还必须不断提高软实力,就是要有自己的特色。高校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方面。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关乎专业的,它会在无形之中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重要的影响。让用人单位在了解毕业生的毕业学校后就能够大致上判断该毕业生所具备的特质。

第四,大力宣传企业品牌。宣传也是营销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企业品牌、推广产品。高校可以通过与用人单位广泛密切有效的交流,是自己的品牌得到推广。

第五,与客户建立紧密稳定的合作关系。多建立一些固定的客户群,便可以使自己的产品有固定的销售保[本文来自于wwW.EKXx.CoM]障,这也减轻了一些销售压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2.高校毕业生应做的自我营销战略调整

之所以称高校毕业生是一种特殊的产品,是因为他/她不光是依靠高校等外部环境来打造,还受其自身因素的影响;毕业也不代表产品完善的终止,无论在何种环境中,他/她始终在不断地完善。大学毕业生是在求职过程中主要责任承担者,他/她在自我营销中能够自主的控制方向而不受生产方和需求方直接控制。因此,大学毕业生必须着眼于自身情况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定下自我营销的战略:

第一,大学毕业生必须对自己的情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清楚的了解自己究竟具备哪些能力和特质,在求职过程中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分别在哪里,自己喜欢的职业和能力所能达到的职业之间如何权衡等等。在充分了解自身情况的基础上来制定合理的自我营销的策略。

第二,要不断地提高竞争力来获得更好更多的求职机会。毕业并不意味着自我提高完善的终止,要想实现条件更为理想的就业,就要按照自己的目标要求来完善自我,使自己具备适应其标准的能力特质,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加大获胜几率。

第三,适当放宽对岗位的要求增加销售几率。有些求职者对岗位要求过于苛刻,造成了自我营销的失败。例如,大学毕业生往往过分强调自己的高学历,一味的追逐办公环境舒适、待遇优厚、工作压力小等“体面的”工作,排斥如基层、服务行业、生产一线等岗位,导致了错过了求职的黄金期。高校毕业生应该转变一下自己的观念:行行出状元,自己还处在求职初期,起点低一点儿是很正常的,日后还有很多的发展机会,没什么是能够一蹴而就的。

第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用人单位往往不愿花费过多的人才培养成本,他们更希望求职者能够招来即用,所以那些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成功的几率会大于应届毕业生。因此,高校毕业生必须在扎实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业务实践能力,毕业生可以在毕业前的实习阶段充分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第五,拓宽自我营销的渠道。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兴的销售渠道走进了我们的生活。高校毕业生在进行自我营销时不应只局限于传统的销售模式。要充分利用人员推销、公共关系、广告、网络营销等营销手段,使更多的需求方能够了解到高校毕业生的求职信息,增加高校毕业生求职成功几率。

3.供职方的选人策略

供职方作为求职市场中的需求方其选人用人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选用最为适合的职工为自己赢得最大的利益。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选人策略呢?

第一,选择最符合自己需求的员工。一些供职方往往只追求产品的品牌,而忽略了产品的特质,就像一些用人单位只关注毕业生的高学历,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书,而对求职者的能力视而不见,或者说,他们认为学历就等于能力。结果发现找来的人才并不符合自己的要求或者无法留住人才造成了不小的损失。所以,用人单位一定要全面的了解应聘者的能力特质,以此判断求职者是否为自己需要的人才。

第二,要懂得人才的储蓄。要敢于培养新人,放宽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因为工作经验是需要在工作中积累的。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一般对薪酬待遇的要求比高校毕业生的高,并且有更多同类的供职方的需求,跳槽的概率也比高校毕业生大许多。而职场新人通过工作也会有所成长,因求职的艰辛反而会更加珍惜自己的岗位。

4.政府应对整个市场环境进行有效的监管调控

政府应对整个求职市场肩负起监管与调控的责任,使求职市场能够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第一,政府应时刻掌握求职市场的情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所以,政府必须及时地了解就业市场的动态,准确把握形势。

第二,政府应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有利条件。例如,在高校毕业生的生产环节上,政府应扶持一些有需求缺口的学科建设;应适当放宽户口、人事关系等的限制,促进人才的流动等等。

第三,政府应在求职市场发生问题时及时做出正确反应。在就业市场发生问题时,政府可出台相关的政策,引导市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解决发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宋俊杰,余姗姗,徐文琴等.浅谈营销理念与大学生就业[J].科技经济市场,2008,(10).

[2]李丽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营销分析[J].高教论坛,2004,(6).

[3]赵慧娴.从营销组合角度看高校毕业生就业[J].经济视角,2007,(7).

[4]司红.高校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J]. 北方论丛, 2002,(5).

[5]陈晓庆.浅谈如何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J]. 魅力中国,2009,(8).

[6]王莉,高百宁.关于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1,(5).

[7]赵凌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J]. 金融理论与教学,2011,(1).

[8]赵颂平,张荣祥.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与分析[J]. 现代教育科学,2004,(5).

[9]刘莹,刘进华.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J]. 现代经济信息,2009,(24).

作者简介:周浩(1980—),男,辽宁沈阳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