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静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主要是为了培养人在感性欣赏、阐释、理解、创造和评价艺术与生活中的审美对象方面的能力,为提高人的审美意识、健全人的审美素养而采取的一整套教育活动。“审美教育”一词是由席勒最先提出。古今中外,有关美育的理论却是早已有之。如孔子的“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乐即指的审美教育。孔子从生命的具体感性存在入手,倡导“里仁为美”。“仁”即仁爱、仁厚、伦理修养。他认为只有达到了内心的“仁”,才能得到审美的快乐。在孔子那里,理性道德与人的审美活动总是渗透交融在一起的。西方柏拉图通过美育张扬认知理性、逻辑理性。他认为在人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普遍、永恒的理式世界,它的最高形式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美育之所以自古就受到先哲们的重视,与美育自身的特点和特殊功能是分不开的。
首先,美育是完善人性的有力手段。人一出生,便有了“本能的需要”,如饥饿时需要吃食物,寒冷时需要加衣,为躲避风雨需要修建房屋……这些都是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当国家和社会产生后,人类又产生了对知识、技能、道德、信念、自我实现等理性方面的需要。而人类既超越了本能需要,又排除了实用等[来自wwW.lw5U.com]功利心理而达到的最自由、最和谐的需要,莫过于审美需要,审美需要既保存了感性需要的某些物质内容,又保留了理性需要的某些精神内涵。当人类完成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想要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和完善,或者说想要成为一个更加自由的人时,审美教育为其搭建了桥梁。席勒说:“审美趣味的王国是一个自由的王国……”“美的举止的第一规律是保障别人的自由,第二个规律是表现自己的自由。”“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这是审美国度的法律。”①人的本质在于自由,而审美是自由的光芒和象征。通过审美发挥人的自由个性,并通过自由个性的涵养和积累使整个人性得以完善,这便是审美教育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美的创造者,要使他们成为文明建设的有力推动者,担当起建设人类美好未来的重任,务必要使他们的人格臻于完善。
其次,“以美启真”美育还具有启迪智慧,增长知识,发展创新思维的功能。历史上许多科学家都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甚至有些艺术家本身也是科学家,如达.芬奇不仅在绘画领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画作,而且在人体解剖、音乐、数学、生物、物理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果。我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非常重视美育的作用,他不仅研究了灵感思维与艺术教育的关系,还发表了一系列属于美学范畴的论文。审美教育除了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之外,还能启发我们的想象思维,一幅好的绘画作品、一首好诗、一曲动听的音乐,都能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而丰富的想象力正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第三,“以美怡情”美育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审美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教育。我们说欣赏一幅作品时要以非功利的、审美的态度来对待它,也就是说我们要去欣赏作品给我们带来的美感,这是一种情感;其次,体会饱含在作品中的作者的情感,这也是一种情感。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就是要传达或再现人们在某种状态下的情感体验。因此,好的、健康向上的作品,不仅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心灵的净化,而且还能激励我们的斗志。如抗日战争时期,延安革命根据地艺术家所创作的一大批反映现实生活的版画作品,在当时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将革命的思想直观的传达给了人民,唤起了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
现代社会,健康不仅是指身体的健康,更是心理的健康,当代大学校园已不再是昔日的象牙塔,大学生会因为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影响,产生诸多[来自wwW.lw5u.coM]心灵上的迷茫和偏差。因此,在大学校园内开设美育课程,使大学生接受美的熏陶、情感的净化,是培养他们健康身心的有力手段。
第四,“以美辅德”,美育能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我国唐代著名的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在其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开篇便道:“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南齐谢赫在其《画品》中也谈到:“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鲁迅先生曾说过:“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的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②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倡导“美育代宗教”等,都是基于美育对道德进步的教育辅导功能。
美育既有如此重要之功能,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学校园里,开设美育课程不仅是十分需要也是十分必要的。“人的素质是一种比知识、能力更为重要的东西,它以先天条件为基础,将人在后天获得的知识与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提升、内化为个体的稳定、恒久的精神文化品格。”素质的提升,不仅要靠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更要依靠美育的熏陶。因此,高校应重视美育的作用,完善美育课程设置,使美育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当中发挥其特殊的功能和作用。
注释:
1、李小平 《美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青岛大学学报》1997年第四期
2,蒋国忠 《新编大学美育》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