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剧影月报》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我学“李派”艺术的几点感受
杂志文章正文
我学“李派”艺术的几点感受
发布时间:2018-02-03        浏览次数:92        返回列表

赵先龙

我是丰县小凤凰梆子剧团的一名主要演员,主攻须生。我酷爱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老师的艺术风格,2009拜李树建为师,成为他在江苏大地上唯一的入室弟子。近年来,我潜心钻研李派艺术,虚心向老9币请教,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了一些李派艺术的真谛,受到不少启发和震撼,特别是对“李派”代表作《清风亭》、《程婴救孤》、《苏武牧羊》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

一.“李派”艺术精髓之一是节奏的巧妙掌控

伟大的时代,必然涌现出与这个时代相对应的精湛艺术,也就会造就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人民艺术家,李树建老师就是其中深受观众爱戴的艺术家之一。今年8月我有幸[来自Www.lw5u.Com]在河南省电视台《梨园春》栏目参加了李派艺术专场演出。同时,也近距离观看了李树建老师的现场表演,当面聆听了老师对“李派”艺术真谛的诠释。在观看老师演出的《苏武牧羊》时,我始终在激情昂奋之中,时而擦眼泪,时儿鼓掌,时儿大声叫好,享受高超艺术带来的内心满足。李派艺术之所以誉满艺坛,就在于老师炉火纯青的“火候”,也就是把节奏把握得妙不可言,准确极致。戏剧界公认:节奏是戏剧的灵魂、节奏出绝活、节奏产生美。老师曾在演出之余告诉我,节奏就是“火候”、“尺寸”,就是人们常说的“反差、对比”。纵观中国戏曲大师的经典大作,无不是在节奏这个大的概念中,巧妙的处理戏中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四功五法的技艺。节奏掌控“四功五法”的高、低、快、慢;大、小、长、短;强、弱、上、下、左、右等一切技巧的要领精髓。观看李树建老师《苏武牧羊》的演出,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他节奏反差对比强烈,激情澎湃,扣人心弦,随心所欲,真情实感,催人泪下。

我之所以酷爱“李派”艺术,就是因为老师的唱腔艺术风格独特,独树一帜,他的独特就是他在演唱中把节奏掌握运用得令人拍手称绝。他的演唱中轻声、重声、真声、假声、哭声、泣声、悲声都结合过渡得十分自然,悦耳动听。李树建老师演唱技艺中炉火纯青的“节奏”掌控,确实值得我们后生晚辈认真学习研究。

二,“李派”艺术精髓之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

很多演员在学习继承老艺术家的流派名剧时,往往注重唱、念、做、打技巧的外在模仿,我在跟李树建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要想演好人物,就必须用自身的文化修养去仔细学习分析创作初衷,[来自wwW.lw5U.com]内在含意。李树建老师成功地塑造了三个不同人物形象,《程婴救孤》中的“程婴”,是满怀大义的民间草医,舍亲生,救孤儿,忍辱负重16年。李树建老师把程婴演得既伟岸又猥琐,既慷慨悲歌义薄云天,叉在屠岸贾面前“卑躬龌龊”。《清风亭》的“张元秀”是山野村夫,靠卖豆腐为生的草民,那种疼儿爱儿让人刻骨铭心,慈爱的表演与怒斥张继保大逆不道的唱念形成了巨大反差,把张元秀的朴实憨厚、善良慈祥的人物个性表演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苏武牧羊》中的“苏武”爱国情怀感人至深,“我苏武活着是汉朝的人,死是汉朝的鬼,我宁死不屈不投降”这种“节”被李树建老师塑造得鲜活生动,激情震撼。李树建老师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想塑造好人物,要想成为艺术家,在注重技艺提高的同时,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内涵与修养。

随着人们文化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社会的不断进步,现在的观众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唱腔、表演等技艺的呈现。而更加关注人物内心情感的抒发,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研究人物的情感脉络,塑造出入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象,才能够继承和发扬“李派”艺术,为我热爱的豫剧“李派”艺术,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