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凌云
内容摘要:在中国博物馆、美术馆进入免费开放时代以后.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理清公共教育与观众拓展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本文以美术馆为基点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公共教育是美术馆的重要职能之一,观众拓展仅仅是公共教育客观上导致的结果,我们在开展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活动时,不要过于强调观众拓展。要认清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美术馆观众拓展公共教育
一.问题背景
克里斯蒂安·瓦特( Christian Watt)认为,观众拓展是指改进对现有观众的服务、吸引新观众的强有力过程,它不是简单的行为过程,而是有计划、有目标的管理过程,涉及到博物馆为高标准地实现自身整体宗旨而运营的方方面面。汉斯·安德森(Hans CMstian Anderson)认为,观众拓展是指丰富观众的体验,帮助他们学到更多,加深其对美术馆服务的享受程度。G-B.莫里森(G.B.Morrison)认为,观众拓展的目标是在人与艺术之间建立一种恋爱关系。克劳斯·西本哈尔(Klaus Siebenhaar)则把观众拓展归纳为“赢得新观众,保留老观众的艺术”。华特认为,可持续性观众拓展战略的目标包括:改善和增进与观众的沟通;获得可靠的、可持续性的观众;使得非观众变成观众,使观众变成多次观众,使博物馆常客变成支持者;增进便利性;提供多方面的体验;让观众参与;建立于特殊目标群的活跃联系网络。皮特曼·吉尔斯(Pitman-Gilles)认为,艺术博物馆教育的目标在于提升观众理解与欣赏艺术品的能力,并将这种能力与体验潜移默化地融入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上涉及到“公众”这个关键词,艺术博物[来自Www.lW5u.com]馆、美术馆对公众意味着什么呢?让我们看一个伦敦私人美术馆的例子。1901年3月12日,位于伦敦的东区美术馆( theEast End Art Gallery)向普通公众开放。实际上,这座美术馆的创立者——卡诺阿·巴尼特(Canon Barnett)和亨利埃塔·巴尼特(Henrietta Bamett)都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改革者。在创立这座美术馆之前的20年里,他们坚持以临时展览的方式将伟大的艺术带给普通民众,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展览的参观人数是惊人的,比如,在1881年,有10000人次参观展览,到了1886年,这个数字上升到553001由此可见,提高公众的审美鉴赏力是一座美术馆的基本职能之一。早在1845年,英国博物馆法规(BritishMuseum Act)首次容许市议会用公共资金兴建与营运博物馆。法规制定以后,许多城市和市镇纷纷开始建立博物馆。这个转变把博物馆由个人对藏品的兴趣转移向关心公众的利益,以及对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开展,都有着重大意义。在维多利亚时代,大众开始对博物馆产生兴趣。1852年,其中最早的一座公共艺术博物馆在伦敦落成,这便是著名的南肯辛顿博物馆(South Kensington Museum),1899年易名为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Albert Museum)。这个博物馆专门研究装饰艺术以及设计工艺,现在仍然被视为英国首座公立艺术博物馆,以艺术教育作为其目标。
无独有偶,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路易十六的政权被推翻,卢浮宫遂由国王的私人乐园变为一所公众博物馆,并成为教育大众的工具。卢浮宫由新成立的共和政府管辖下的教育部门管理,为博物馆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运作模式。除了一个星期天预留给艺术学生专用外,卢浮宫向所有人士免费开放,官方特意为那些蜂拥而至的观众制作了廉价的展览目录,亦为外国游客提供翻译版本,一些课堂甚至在展览厅内进行。博物馆由国王专用的玩乐场地,摇身一变成为对群众开放的学校。以上诸多例证都在说明,艺术博物馆、美术馆的基本职能是公共教育。
二.美术馆公共教育与观众拓展的微妙关系
1918年,美国就有了类似于艺术博物馆公共教育的具体项目。例如,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的“周日给孩子”课程、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周日孩子一小时”。这些项目利用博物馆的丰富藏品,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将孩童和年轻人带入艺术的殿堂,并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些别致的公共教育项目为普通公众提供了在博物馆里面学习的机会。特里·泽勒(Terry Zeller)指出,这些公共教育项目不仅提高了参与者们的审美能力,而且通过一种非常流行的非学术性学习方法,拉近了艺术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泽勒认为,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公众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他们往往将艺术品视为伟大的遗产。经过艺术教育的洗礼之后,公众可以做出自己的审美判断并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及感受。根据美国国家艺术教育协会的要求,为了提供高质量的艺术教育服务,一般来说,博物馆、美术馆所提供的艺术教育课堂中,均要[来自Www.lw5u.Com]有效地利用馆藏资源来进行视觉艺术教育。
笔者在文章第一部分里面已经简略地提到了美术馆观众拓展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观众拓展的一部分内容与美术馆的公共教育职能是重叠的;另一方面,观众拓展在某种程度上也包含着一些商业运作成分,这种现象在策展方式丰富多样的著名博物馆、美术馆里面表现尤为明显。由此有学者对两者之间的某种“冲突”表示担心。观众拓展与公共教育成为影响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展览策划及各种项目决策的重要因素。对博物馆及美术馆的专业人士来说,观众评估在管理与决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果美术馆将公共教育看作是观众开发的核心,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即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美术馆因此而增加公共教育活动的次数和提高其频率,因为过于注重公共教育活动的娱乐性,而与美术馆连贯统一的长期目标产生冲突。由此我们认为,过于强调美术馆的观众拓展会在很大程度上给公共教育项目的展开造成一定的副作用。因此,要处理好观众拓展与公共教育活动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艺术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因为其精英化意识而遭到抨击。到了20世纪70年代,虽然美国博物馆、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活动内容丰富,但仍然存在这一系列的问题:从事公共教育的专业人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专门针对博物馆教育所作的研究工作十分欠缺;几乎没有为博物馆、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专业人员开设的课程。这些因素均导致博物馆教育项目陷入重复状态而停滞不前。这种局面到了80年代才有所改变,博物馆的公共教育项目成为提高参观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博物馆公共教育的研究重心发生了改变,主要聚焦于观众的认知经验。到了20世纪的最后阶段,美国博物馆、美术馆开始注重公共教育的品质问题。也就在同时,政府以及其他相关机构也意识到了博物馆艺术教育所存在的巨大潜能。大量的个案研究证明,博物馆、美术馆的公共教育的确对学习者有所助益。这些研究得到了像盖蒂艺术教育研究院(Getty Insti-tute for Art Education)这样的艺术机构的大力支持,毫无疑问,这一类命题已经成为博物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以上美国艺术博物馆、美术馆公共教育活动近半个世纪的历程来看,正是因为对公共教育项目的重视才使得该项活动走向良性循环,保证了公共教育的品质。此外,我们不得不说,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美国的艺术博物馆、美术馆的从业者也正是正确处理了公共教育和观众拓展两者的主次关系,才确保了公共教育活动的质量和多维性。
三,我国美术馆面临的挑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博物馆的本质及功能发生了很多改变。1980年版的《简明牛津词典》(The ConciseOxford Dictionary)将博物馆定位为:“为储藏、展示能够说明与古代社会、自然史、艺术等相关物品而建造的建筑物”。2010年,国际博物馆协会(the Intemational Councilof Museums,ICOM)如此描述博物馆:“它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向公众开放,收藏、保存、研究、传播、展示有形及无形的人类遗产及其环境,这些活动出于教育、研究及娱乐的目的。”显而易见,三十年来,主要与保存、保护及展示物品等功能相关的预期已得到很大的扩展,如今的博物馆已经扮演着非正式教育机构的角色,通过互动性的作品陈列及观众参观体验,博物馆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毫无疑问,这些也完全适用于美术馆。
据统计,我国现有博物馆2900家,居全世界国家博物馆拥有量前列,而且自从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观众的参与度及社会效应得到了明显的改观,截至2009年底,文化系统1440多个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实现免费开放,约占总数的77%。免费开放两年来共计接待观众8.2亿人次,每馆平均观众量比免费开放前增长了50%。目前,大多数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已经度过了免费开放之初的“爆棚”、“井喷”期,观众人数逐渐趋于常量,大型馆基本保持在日均约3000人次。实践证明,免费开放加快了博物馆融入公众生活的步伐,极大地调动了公众参观博物馆的积极性,改变了许多博物馆冷冷清清的局面,充分地发挥了博物馆服务社会的公共文化职能。在1949 -1979这三十年里,美术馆仅有十几个。而在1976-2004这段时期以内,我国美术馆的总数已经超过100所,这个数量不包括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
也许在不少人看来,门票取消之后,自然会有很多观众走进美术馆,公共教育也会开展得顺风顺水。但实际情况是不容乐观的。譬如,2008年,上海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的一份历时5个月的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市有76%的中小学生从未参观过美术馆。原因就在于,许多学生觉得艺术场馆距离自己的生活十分遥远,即便是免除门票,依然觉得走进美术馆没有多大意义。当然,这种现象并不是孤例,从目前来看,国内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存在着许多不足,很难与西方美术馆、艺术博物馆形成有效的对话机制。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如何有效地提高普通观众的审美素养,成为国内博物馆、美术馆免费开放的首要任务之一。由此来看.公共教育部门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结论
有学者已经提出,免费开放带来的挑战之一便是观众数量增加和受众人群复杂化,产生了对现有公共教育服务内容、设施和人员的新要求和新压力。对美术馆的公共教育而言,要理清主次关系,把提高公众的审美素质放在首位。避免为了观众拓展而影响公共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