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炳龙 赵润洲
乡镇特色文化就是在乡镇这个特定的社会区域内,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独特文化。建设乡镇特色文化的过程,是一个从创建到创新,从开展到发展的过程,是调动各方面力量,挖掘具有传[来自www.lW5u.coM]统特色的文化资源,不断创新,用富有时代内涵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来吸引群众广泛参与的一个过程。那么,创建乡镇特色文化需要有怎样的条件?在创建成功后,面临新的形势,又应如何抓好乡镇特色文化建设呢?笔者将以江阴市月城镇创建“全国小戏之乡”的实例来阐明观点。
一.创建乡镇特色文化必须切实可行
乡镇特色文化哪里来?它的根基源自于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特色文化不可能是上级领导部门的“恩赐”,也非少数人想创建就可以创建的,其形成必定需要一个群众基础。这个基础的产生,既与地域因素相关,也是一个历史的演变和文化的积淀过程。月城创建小戏之乡并非人云亦云的赶潮流之举,而是在综合考虑当地的文化传统、民风喜好的基础上选择建设的独创的特色文化,具有可行性。
1.民俗性
民俗也就是民风、习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各地的居民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性格脾气、兴趣喜好……发展特色文化,必须坚持从地区实际出发,挖掘当地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文化资源,离开了民俗性谈特色文化建设就好比是无本之木。历史上江南一带社日演戏、相沿成俗,月城民众就以喜爱戏曲闻名。明代诗人季科诗《夏日过黄桥》云:“浅浦芦花出蔡庄,石梁潮长木兰轻,一番凉雨钓丝乱,何处晚风渔笛情。云外水庄刚十里,渡头灯火欲初更,榜人不睡算程到,自唱楚歌摇明月。”由此可见,月城人的习俗是从古至今就喜欢听戏看戏,爱好文艺是月城的民风特色。月城创建特色文化乡镇,定位“戏曲”(锡剧)完全有它的历史底蕴。
2.传承性
光有了历史底蕴还不够,一个乡镇的特色文化创建没有群众支持、参与是绝对不行的。当时的月城镇喜欢唱歌跳舞的人很多,但大都是学校里的孩子,其他乡镇学生喜欢唱歌跳舞的也很多,所以这算不上特色。戏曲的情况就不同了:民国期间,地方戏“滩簧”盛行,月城就孕育出了卜生泉、唐同庆、顾良宝、顾大南、曹宝琴、唐志文、刘海荣等一批各具表演特色的地方艺人。“小热昏”的创始人之一“乾宗长子”也出自月城,他在卖梨膏糖时,现编现唱,即兴创作脱口秀。解放前,月城还是锡剧名家王兰英、费根兴、姚澄等人的“老戏窝”。当地的老人们都说:“当锡剧还是滩簧时,月城的草台班已十分盛行。”从月城流传的“上到七十三,下至手中搀,不分男和女,锡剧随口喊(唱)”的俗语可见,戏曲在月城有着灿烂悠久的“戏文化”传承,有着坚实、广泛的群众基础。
3.独创性
“1978年底,从部队文工团复员回乡的张斌龙担任月城文化站站长。张站长结合月城的历史底蕴以及文化现状,月城文化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将特色文化的创建定位为“小戏之乡”。
月城的“全国小戏之乡”创建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第一,1979年春成立的“月城锡剧团”是无锡市范围内成立的酋个业余锡剧团,并且这个业余锡剧团待遇十分优厚。当时在农村,—般人每天0.5-1元的工价,而月城土剧团人员的工资是每月50-100元。第二,月城文化站舍得在提高演出质量上投入,花大笔资金特请无锡市、常州市、苏州市及上海市的戏曲专家到乡下排戏,1979年就排了5台大戏,6个小戏。第三,1980年,文化站就十分注重表演舞台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在无锡范围内第一个设计制作了装拆式流动舞台,用中型拖拉机或挂机水泥船装运到全镇各村,以及周边乡镇演出。第四,文化产业初露苗头。月城锡剧团共有20多人,光靠政府扶持是不够的。当时的领导商量后决定开展有偿服务,每场戏收费500元左右。因为演出质量高,生意还是好到来不及演。1979年到1989年这10年里,剧团每年在村里演出200多场,观众达100多万人次。这样的做法,为剧团带来了效益,有了经济保障才能够推动发展,一步步走到今天。第五,早在1980年,月城就出台了《关于文学艺术创作、表演奖励的规定》。月城的文化人,调动了当地各方面力量,积极创新,用富有时代内涵和传统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来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文化活动,这样富有独创性的举动势必取得成功的。 二.发展乡镇特色文化必须不断推进
江阴市月城镇,从1979年开始创建“小戏之乡”以来,这朵群众之花结出了累累硕果:1994年被无锡市命名为“小戏之镇”,1995年被江苏省命名为“小戏之乡”。对月城创建特色文化取得的成就,江苏《影剧月报》1995年第11期花一半版面为其出专刊,1996年春,中央电视台《文艺广角》栏目也作了专题报道。2000年月城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小戏)”,2008年再次被文化部赋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戏剧)的荣誉称号。是什么让月城的“小戏之乡”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历史表明,在发展特色文化的进程中要保持活力,要有持久性,必须坚持优秀传统文化同现代文明密切融合,[来自wwW.lw5u.coM]在出人才、抓创新、树品牌三方面上下功夫。
1.出人才
发展新世纪乡镇特色文化,关键在于人才。要想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就要善于发现、培养,并有计划地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基地。月城经过多年的努力,培养了一批有一批的戏曲创作、表演人才。从1980年到1998年,月城先后向江苏省戏校、江苏省文化干校、江苏省锡剧院、江苏省苏州昆剧院、苏州评弹学校、常州戏校、无锡市锡剧院、无锡市滑稽剧团及大丰、东台、靖江、丹阳、宜兴及江阴市锡剧团输送艺术骨干人才38名。近年来,月城文化服务中心每年邀请有关创作演出专家来镇面授创作表演经验,辅导创作表演技艺,培养创作表演新苗,很多民间艺人也因此走进艺术的殿堂。同时月城为弘扬民族戏曲文化,实施从娃娃抓起的方案。月城中心幼儿园把戏曲活动纳入课程,通过创编小戏、小品、儿歌等形式,与地方戏曲结合,用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使幼儿更形象地掌握学习内容。文化服务中心与中心幼儿园联合举办的“幼儿戏曲特色教育”的教改课题培养出一批批新的戏剧小演员,为月城的小戏队伍输入了源源活水。
2.抓创新
月城的“小戏之乡”特色文化在发展和建设中一直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一方面依托已有优势,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时刻保持创新意识,推出创新举措。
从戏剧形式上来看,月城业余剧团上世纪80年代编排的是大型古装戏,到90年代开始排新编古装戏和现代戏。进入21世纪,月城业余剧团以小戏小品为主。
从戏剧内容上来看,月城的文化人坚持优秀传统文化同现代文明密切融合,推陈出新,创出特色。当农村赌博之风有抬头倾向时,及时创作了《赌的诱惑》、《阿二接妻》等作品;针对农村中陈旧的婚姻恋爱观念,创作了《小皮匠探亲》、《新婚之日》;为鼓励农村老人打破世俗观念,重新再婚创作了《迟到的春天》、《秋天的田野》;为配合抓好国家税收和计划生育工作,创作了《苦口婆心》、《服服帖帖》、《春雨绵绵》……这些作品紧跟时代步伐,以艺术的形式,把生活中的美与丑、是与非搬上舞台,加以引导,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此外,进入新世纪后,为适应群众、戏迷、票友的要求,月城专门成立了“票友协会”。小戏从锡剧发展到越剧、沪剧、京剧,这不能不说也是创新之举。在“乡镇特色文化”建设中,无论是乡镇创建领导班子,还是编、导、演业务班子者B必须将创新放在第一位,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员的调动,业务骨干的老化等原因,“特色文化”之花也会凋谢。
3.树品牌
山东大学有位教授说过:“文化的基础是经济,经济的基础是政治,政治的基础是文化”。文化人的地位,全靠自己的作为。“乡镇特色文化”创建,要创就一定要建成一张“品牌”!一个乡镇要有一定的知名度,必须有自己的“名牌”,自己的“拳头产品”。有了自己的品牌,能够使乡镇文化特色鲜明,增强吸引力、凝聚力,产生品牌应有的效应。否则,得不到乡镇领导的重视,也得不到企业经济的支持。
建设“特色文化乡镇”不是一项工作,而是一项工程。它必须象在市场经济中开发、推广一件物质产品一样,从研讨可行性到发明制造产品,再推向市场,经过消费者的检验,到一致公认它“好”,从而成为“品牌”、“名牌”,由此而产生莫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那么,我们建设一个乡镇“特色文化”也是从它的历史底蕴,社会群众基础的可行性出发,通过活动、展演的形式,经受社会群众检验,产生品牌效应,最终落脚点是要有社会、经济两个效益的双丰收。在一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要有品牌经济意识,为民服务意识,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特色文化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月城镇从上世纪80年代就注重发挥“小戏之乡”的这块牌子的品牌效应了。在月城的经贸洽谈招商引资会议招待酒宴上,经过专门编导的戏曲、说唱节目作为“特色文化套餐”上场,吸引了很多中外客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政策使月城的乡镇企业科技含量、经济总量在江阴市由原来的位于底层,跃为中层偏上。到后来也因为拥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戏剧)”这块牌子,月城镇没有象徐霞客老家马镇一样被撤并。多年来,月城镇以打造“小戏之乡”为抓手,着力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精心组织各种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且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月城有一句流行语叫“锣鼓一响,眼目清亮,念佛无心相,麻将无人打”,戏剧带来的效益可见一斑。从这里可见,品牌性带来的是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效益!
月城的小戏特色文化从创建到发展的历程,原本是党和政府的文化行为,到后来在具体的实践中转化为社会行为和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月城依靠群众的创造性,开创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有江南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
月城镇成为“小戏之乡”绝非偶然,是月城镇得天独厚的优越自然环境、源远流长的人文底蕴,孕育了这一水乡明珠:是月城的党政领导和父老乡亲辛勤培育,浇灌出这一群众之花。经过几十年的对“小戏之乡”特色文化品牌的大胆挖掘,精心培育,月城现在已经基本形成了以特色文化建设为重点,带动基层文化工作全面繁荣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