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笙是古代和谐音乐的代表
在古代的宫廷乐队中,笙是唯一能奏出“和声”的乐器。这种乐器在八音中属于“匏”类。古代人讲究“金、石、土、木、丝、竹、革、匏”八音齐鸣的演奏。在佛经书里也提到过“八音齐鸣”。古时候的皇宫里为了欢迎外宾和举行盛大宴会,经常八音齐鸣。
“笙”的发声原理:气流震动黄铜片或紫铜片,然后通过竹管(竹苗子),两者合并共同发出了声响,这是第一合并。还有第二合并,就是纯五度和纯八度。用两苗或三苗同时合并吹响,其声美妙动听。
“笙”足准发明的?产生于什么时代?无从考证。我个人认为,他应当在青铜器时代以后,而且是出现了“竽”以后才出现了“笙”。“笙”的双苗合奏之声比“竽”好听得多,所以后来“竽”就被淘汰掉了,主要原因是“竽”只能单苗吹奏。有一个寓言故事足以证明“笙”的年代。古代七国时期的“齐宣王”和“齐口王”都喜欢听“竽”,宣王爱听大合奏,于是有一个不会吹笙的“南郭”先生为了骗得宫廷待遇混在大乐队里装模作样。后来换了口王,他喜欢听单独吹“竽”。因此“南郭”先生吓得连夜逃走。这就是“滥竽充数”的故事。笙的制作需要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从时问上推断,“笙”的出现在战国以后,距今大约两千多年,而不是三千多年。
古书《尔雅》有关于“笙”的记载:“大声谓之巢,小者谓之和”,“和,调也。”《广韵》中说:“和,谐也;和,合也。”其意是说:有大“笙”也有小“笙”,大“笙”音低,嗡嗡响,不够清晰,而小“笙”明亮,配音清楚,听之悦耳。古代的“笙”已能够做出各种调式,如G调、D调等。古代的文人墨客们已把“笙”之韵提到了精神意识的境界,“笙”不仅是一种与乐器,更是艺术与文化的结合,教人以“和与合”,共创“和、合”世界。
二.“笙”的外形像一只美丽的鸟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发展和开创了自身特有的艺术音乐文化。关于“笙”有这样一种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来自Www.lw5u.Com]娘娘捏土为人,同时也造出了“笙”的发声簧片。我们从古代壁画、墓葬石刻中部可以看到美丽的女性手捧着“笙”、“笛”、“箫”、“古琴”等,作演奏姿态。为什么都是女性呢?古人把音乐当成优美动听的精神文化,自然要和美丽的女人联系在一起。所以说“女娲造出笙簧”也就不言而喻了。
为什么把这种乐器叫做“笙”而不是“竽”?古书《说文》里有这样一段文字:“笙,十三簧,像凤之身;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意思是说:“笙”的造型象一只美丽的鸟,这只鸟就是凤,而不是凰。笙的声音明亮愉悦,给人新鲜的听感,像春天万物萌生的意境。所以将此乐器叫做“笙”。在《吕氏春秋》中又有“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其意是说“笙”的声音像凤与凰的呜叫。这种乐器和其他乐器不一样,奏出的旋律有别于其他优美动听的旋律,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已经掌握了十二平均音律。
中国古代的“十二律”是根据“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进行了三分损益法的处理,每个音进行半音处理。得出了:一、黄钟为C;二、大吕为#C;三、太簇为D;四、夹钟为#D,也可是bE.;五、姑洗为E;六、中吕为F;七、蕤宾为#F;八、林钟为G;九、夷则为#G;十、南吕为A;十一、无射为#A,也可是bB;十二应钟为B。中围的十二律和西洋的十二律是一致的,但比他们要早很多年。
“笙”的发明和制作者们也是经过了反复地琢磨与研究,最早是方形的,后来有制成圆形的。左右排列的苗子要对称。同时还要考虑到指法的流利演奏。为什么“笙”要造的像鸟的形状呢?这可能与传说中的故事有关。据说古代有一位喜爱音乐的皇后到野外游玩时,看到了一只美丽的鸟,并被它的叫声迷住了。皇后从未见过如此迷人的鸟,回宫以后茶不饮、饭不思。皇帝只好下令让所有的能工巧匠做出一件像鸟一样的乐器来。过了不久,果然有一位音乐上的能人做出了一件这样的乐器,名为“笙”。此乐器吹、吸都能发出声音,而且如凤鸣之音。皇帝听后大喜,重赏乐工。过了数日,皇后生下一子。皇帝命名为“笙”。由此全国上下人等都开始学吹“笙”。这个故事把“笙”提升到很高的意识形态。
“笙”的造型像一只美丽的鸟,原因是古代的先民们把美丽的鸟看做是吉祥物,把它比喻成“太阳鸟”,它象征着光明、温暖、幸福。古书《白虎通》里写到:“匏日笙,匏之为言施矣,在十二月(指农历)万物始施而芽。笙者,太族(指太阳)之气,像万物之生,故日笙。”此意把“笙”这种乐器比作太阳,万物靠它才能生长。人们爱笙,离不开笙,就像万物离不开太阳。
三,“笙”是“天地人”三合的自然产物
我认为“笙”是苍天赐给中国人的仙器。它的制作材料全部取之于自然。“笙”苗是竹,“笙”簧是金,“笙”斗为匏(一种非常坚硬的木头,如红木、铁木之类)。把“笙”苗和金粘在一起的是蜂蜡和松香(两者在一起火炼而成)。还有绿石、朱砂(可防止铜片生锈)。这些上天赐予的东西经人工工5妙的结合到一起,就成了神乐“笙”,给了人们一种特有的眼福和耳福。
“笙”是“天地人…‘三合”的产物,自然此乐器也就能和任何乐器相结合。古书中曾说过:“钟笙之乐”,“笙磬同音”,“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百物不失节,故,社天稷地。”宋代的《陈氏乐书》中说:“笙为乐器,其形如凤羽,以众管在匏,有凤巢之象矣。”从古人的言论中,我们更加了解“笙”乐比语言更美,达到了“形与美”、“声与意”、“音与识”的完美结合。“大乐和大礼”都离不开笙的美妙之音。把“笙”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在古代的皇宫中都有专门的“乐官”制度,他们的主要职责是:“笙师,专门教授竽、笙、箫、篪、埙、笛”。凡是重大的活动,包括皇宫的祭祀、宴乐等都要参加表演。这充分说明皇宫离不开乐队,生活离不开乐队。
古人造“笙”时讲究“阴阳与五行”,同时还要考虑指法。他们的“笙”苗都是单数而不是双数。因为“单”为阳数,“双”为阴数。古人认为阳数为吉数,所以古人的“笙”是13苗、15苗、17苗、19苗,到现代发展为22苗、24苗、36苗。由于现代人追求双数,认为双数为吉利,并且增加很多附件,能方便演奏,扩大音响。我认为不要影响“笙”的外形美,过之则损矣。
古人非常讲究“笙”的外形美,自然的东西就要顺其自然。“笙”的排列要对称,要按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的顺序排列。就像台阶样式。古代有很多人都学吹“笙”,是因为“笙”外形美、声音动听,但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吹奏时一吹一吸,和人呼吸节奏一致。学吹“笙”实际上也在练习气功,可延年益寿。“笙”是天、地、人的必然产物,它能与人合,与万物和,体现了客观与主观的理想结合,“笙”在古代就是人们的宠乐。
“笙”在古代已是一件雅俗共赏的乐器。古时墨子不喜欢听音乐,甚至认为音乐没什么用处。但他却喜欢“笙”。家里一直摆放着“笙”并且经常自己吹奏。这说明“笙”韵让人陶醉,从古至今都备受人们的喜爱。
四.“笙”韵是人类的良药,也是文化的美餐
“笙”之音是“和”与“合”的典范。我国古代的哲学家们早就意识到“对立与统,”、“分与合”、“合与分”的原则。老子的《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i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孔子的中庸之道认为:“致中和,天地位焉”。无论老子还是孔子的哲学论点都少不了一个字,那就是“和”或者“合”。这说明在相对的形态下万物共生长而互不制约矣,世间万物只有在“和”与“合”的状态中,才能有自己的位置。卉人在宣扬伦理道德上,特别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谦和。古语说:“刚强寸步难行,温柔走遍天下”。不可事事都讲求刚强,否则刚必断,唯有以温柔去感化才能成功。
“笙”韵是柔和的“和”声,一酋优美的旋律与“笙”吹奏者的高技巧相结合,才能达到“笙”韵的理想效果。
如何才能达到吹“笙”的理想效果呢,吹不好,就不会让“笙”成为良药。所以我认为要吹好“笙”,就必须做到“意、气、神”三者的结合。演奏者的心要静,要进入曲子的意境,并要浑身放松。呼吸的顺畅,舌头的快速反应,手指的灵[来自www.lW5u.com]活拾按都要求吹奏时不能有一点紧张。只有把全身心都投入曲子的意境,放松、安静,才能奏出“笙”的满意效果,才能给人一顿丰盛的音乐文化美餐,或是一付精神良药。
“笙”韵“为中、为和、为“合”,给人们在意识卜进行了一个新的提升。《周易》—书中已经告诉人们大自然中蕴藏着不可抗拒的力量,“顺者昌,逆者亡”。四时、五行、阴阳、轮回,有生必有死,有苦必有甜,相生定相克,好与坏、善与恶、和与不和最后的结局都要统一到一个字,即“合”矣,亦“和”矣。
“笙”韵是“和”与“合”的典范,对其它民乐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古琴出现了纯八度的“和”声。然后是“瑟”、“古筝”也相继奏出了“和”声,扬琴中出现的和声更多。
“和”声是优美、动听、迷人的旋律,它能让音乐有新的改变与转化,所以多年来“笙”韵让我进一步认识到音乐之声是“美餐”,是“良药”,是人类生活的一部份。但愿“笙”会伴随人们走向更加美好的、光辉的、令人陶醉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