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京剧前辈在长期的武功教学实践中,用他们的辛勤劳动和智慧,以血和泪的代价为我们创造了优秀的勐教学遗产,毯子功技巧是戏曲表演专业的重要基咄课之一,是戏曲演员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也是戏曲武戏中惯用的—种表现形式。尤其对武生、武旦、武丑来说,毯子功技巧课显得更为重要。毯子功技巧课的特定形式是以人体在毯子上完成各种腾翻扑跌动作,即人们所说的翻跟斗,由于该课目的技术、技能、技巧性很高,难度也较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熟悉和把握教学规律、教学特点,对提高教学质量,加陕教学进程起到竟想不到的作用。
任何一科教学手段,都必须有属于自身的内容和形式。毯子功是以人体腾翻作为基本内容,并通过人体完成各类不同的跟斗来塑造特定形象,这就决定了毯子功技巧教学首先要把握形象的直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示范、图表或通过录象来分析项目的过程、讲解动作的要领和注意事项等,引导学生由视觉形象来感知动作的概念,为掌握项目打下基础。
例如:在教跟斗项目前后桥时,由于此类项日是以腰作为翻[来自www.Lw5U.coM]转的轴心,通过手先支撑地面,腰的突起,再由脚接触地面,形成桥型。在这些象形的直观教学引导下,使学生对项目有完整的认识。再通过具体的操作,加强对项目的分析,并不断地提示动作要领,要求学生在掌握动作过程的细节上,使项目完整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项目的特点和主要动作、要领,教学语言简练易懂,学生在教师的反复讲授和操作中,逐步使动作概念形成,直至掌握项目。
作为戏曲专业基础课之一的毯子功技巧课,它比其他戏曲专业课程更富有教学的复杂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从毯子功教学的整个过程看,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教学要抓重点。例如处于初级阶段的学生,要改变他们的自然体态功能,首先要从腰腿的软开度抓起。然后结合耐力、速度、力量、灵敏等身体的综合素质训练,使身体各关节及主要肌肉群运用自如,并在时空支配和控制能力上达到毯子功训练的可塑性。
第二,进入第二[来自wwW.Lw5u.coM]学期后,项目的开设并不是以学生会一个开设一个,而往往是几个或多个项目齐头并进,新1日项目交替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程序上主次分明,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各类项目在教学层次分明且相辅相成的基础上,得到项目与项目之间在技术、技能卜的一种相长关系。
第三.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教学内容的安排者,其自身应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纠正学生在运动时动作出现错误的能力。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逐步做到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课堂上一旦发现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以什么问题为重点,先解决什么,后解决什么。特别是对个别因自身条件所造成的“顽症”,要求找出关键部分,举一反三,带动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
一般讲来,戏曲表演专业的学生,经过四年左右的训练后,常规的单一跟斗项目已基本开设完毕。此时的学生大部分已能独立完成象小翻、出场、蛮子、蹑子、直体等跟斗项目。但是学生在心理、生理等诸多的素质方面还不够成熟,项目经常会出现反复现象。这一现象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有的学生甚至到毕业时还不能彻底解决这一现象。由此可见,巩固提高项目是整个毯子功教学的关键部分,也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人们认识事物是经过实践到认识,然后再实践到再认识的过程。同样,要巩固提高项目,需要反反复复地体验,并在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教学过程中得以慢慢实现。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来自于实践,我觉得巩固提高项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缺一不可。
首先是强调天天练、反复练,在反复训练单一项目的同时,对单一项目进行连串的练习。连串项目实质是单—项目的反复出现,如串小翻、虎跳前扑挂串等,项目的反复出现;能加强学生的感知认识,加快动作概念的形成,加陕身体素质提高,最后达到项目的动力定型,以起到巩固提高项目之目的。
其次是有目的地进行阶段性的教学总结,它有助于教师明确下一步应强化巩固哪些项目,并能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尤其是对那些难度高、技术性强,需要理解及人体体能有机配合的项目显得极其重要。如高台云里后提、云里前扑、小翻转体360的挂串等项目。
再次是“以戏带功”的教学方法。进入中高年级后,各种剧目的排练、彩排、演出增多,学生能把所学到的跟斗技巧项目运用到剧目中去。例如象京剧《三岔口》、《雁荡山》等剧目,体现其跟斗在剧目中的使用价值。此时的学生对掌握跟斗项目需要极高的稳定性,因舞台演出不同于课堂训练,一旦动作出现失误便会造成不可挽回的遗憾。尤其是《雁荡山》剧目中的高台跟斗翻下的云里后提、云里前扑、云里蹑子、云里直体、后转体360度等高难度技巧项目,都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同时又极具危险性,故而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思维更加活跃,完成动作更加大胆,并能主动配合教师上好每一堂课。教师应利用这一有利的时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与舞台运用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项目的巩固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