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剧影月报》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浙派古筝艺术与江南艺术
杂志文章正文
浙派古筝艺术与江南艺术
发布时间:2018-02-03        浏览次数:133        返回列表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拔乐器之一,素有“中国钢琴”的美称,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之一。筝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广泛流传,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古筝的传承发展过程中,随着音乐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根据地域或者语言的相近之处,再结合各地域文化特色,逐渐形成了多个流派。各流派之间互相影响,又相对独立,有粗犷明朗、泼辣高亢的河南筝派;古朴肃静、韵味隽永的山东筝派;清新含蓄、典雅流畅的潮州筝派;典雅文静,秀丽委婉的客家筝派;还有恬美柔丽、抒情豪放的浙江筝派。这五大传统筝派中,浙派古筝流传较为广泛,影响颇大,本文就浙派古筝的文化内涵,以及与江南文化之间的关系予以探讨。

一,浙派古筝的定义及文化内涵

浙派古筝起自浙江杭州,盛于上海、江苏一带,因此又称杭筝或武林筝,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古筝流派,并以清新典雅的演奏风格著称。传统的浙江筝只有15弦,长约11米,面板、背板为桐木,筝尾稍向下倾斜,调弦定音为五声音阶,演奏时右手大指、食指、中指各内戴牛角(或砒帽)制成的甲片。后来,王巽之先生在其形制上进行了改造,将原来筝的长度增加到1.65米左右,弦数增至21根,将音域扩展战四个八度。在演奏技法上除继承传统的浙江技法外,并借鉴、学习、融汇了琵琶、三弦、扬琴乃至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同时对其它筝艺流派的技法加以学习和发展,使得部分曲目突破了古筝传统的严格五声音阶调弦定音和演奏中“移柱转调”,为新的筝曲的创造开辟了新的思路。其秀丽恬美的曲调,时而温柔细腻,时而又抒情奔放,结合了江南文化的独特风格,被现代人所接受和喜爱,也成为了江南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浙派古筝的很多乐曲都是移植于琵琶的曲调,与江南丝竹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和戏剧性,节律都比较明快,流畅秀丽。众所周知,江南丝竹是江南器乐的重要代表,也是江南水乡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而古筝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类乐器。传统的浙江筝派将旋律主要放在右手,而左手主要是起到修饰、点缀右手的作用,诸如一些滑、揉、吟、按等技法,都较为简单。演奏时需要恰到好处,既不夸张也不忸怩。其中最具典型和代表意义的两种指法便是“四点”手法和“摇指”,“四点”弹奏技巧给人以活泼明快的感觉,要求每个音清晰快速,不夹杂其他音,具有律动感。而“摇指”则是以大指作细密的摇动来演奏,几乎是每酋浙派筝曲必不可少的[来自www.lW5u.Com]主要演奏技法,加入“摇指”使乐曲更为流畅,使旋律更加悠扬,其效果极似弓弦乐器长弓的演奏,这是浙派筝法的一大特色。另外还有快夹弹,即陕速抹、托技法相结合的技法。这种技法的运用除有速度快的特点外,并在乐曲中使用的次数较多,同时与“快四点”相结合运用,能使旋律线条更加清晰,一个八度音区的快速演奏及反复,颇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美感。它的曲调讲究的是韵味,力求旋律音韵的和谐,从而表现淡雅含蓄的艺术内涵,因此演奏时需要投入一定的情感,心无杂念,才能够做到气韵传神。

二.江南文化与浙派古筝

提及江南文化,人们便会很自然地与古镇、小桥、流水、画舫、园林、青竹、诗歌、书画等精致小巧、优美典雅的文化景观或艺术形式联系起来。生活在江南的人们,性情柔和,感情细腻而思维活跃,这是由于江南清新秀丽的环境,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塑造了人们如水一般的“柔”和“灵动”。较之北国的“骏马秋风”的阔大气象,江南的“春花秋月,暖村熏风”虽显得有点纤弱、阴柔、委婉,但却也能凸显出人情之风雅。再看江南的艺术作品,不管是江南文士的诗、文、书画兼长,还是文学艺术风流之士崇尚清秀俊逸与自然婉丽的风格特点,都无处不体现江南文化的柔性与灵动。特别是在浙派古筝以及昆曲、弹词、越剧、沪剧等艺术形式中,“曼丽婉曲”、“清辞俊语”、“轻倩秀丽”等柔性和灵动的江南文化精神都一脉相通地体现于其中。

在历史上,由于江南地区一直是处于政治中心以外,因此其文化中很少有政治的优越感,江南文化的自信一般都是通过意识形态来表现的,表现为浓厚平民风度的江南士大夫文化,同时具备了精雅绝伦的文化外形和朴素简约的审美取向。然而正是这些诗性的人文气质和审美内涵,使它成为了“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这种具有浓厚的非政治经济性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与当代文化语境中大众文化和审美文化最接近的传统精神之源。最能体现这种江南文化诗性应该是浙派古筝的代表曲目《高山流水》。浙派《高山流水》是各大流派中不同版本《高山流水》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酋。其旋律典雅,韵味隽永,既表现了“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之貌,也体现了江南文化柔和的性情、细腻的感情。乐曲开头连续双八度的上滑音就给听者营造了一种较为深远的意境,仿佛置身于烟雾茫茫、泉水叮咚的幽幽山谷,时而音高清脆,时而音低浑厚,高低音区配合的相当默契,全曲的高潮部分是右手的连续勾托部分,从中音区衔接到高音区,左手起伴奏作用,如泉水从高处落下,奔流不断,激起朵朵浪花。曲子尾声,是一段泛音的连续演奏,模仿古琴的音色,将流水的声音描绘得更加生动形象,直到逐渐平静,扬长而去,给人留下一片遐思。谱曲者表面是在描写大自然的优美景色,实则是描写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从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来赞美人间美好的友谊和爱情,似高水流水一样源远流长,沁人肺腑。

江南的地理环境属于开放型,溯长江,环太湖,济大海,跨大洲,水做精神山为骨,因此这片地区素有“江南水乡”、“鱼米之乡”的美称。根据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态,江南文化在自身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时代的更移,不断吸收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注意对外文化交流,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浙派古筝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是从其他流派和姐妹艺术中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很好地体现了江南文化开放性和包容性兼具的特征。如:在演奏技法上,浙派古筝借鉴、学习、融汇了琵琶、三弦、扬琴乃至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同时对其它筝艺流派的技法加以学习和发展。乐器形制上,将原来筝的长度增至1.65米左右,后岳山改为S型,弦数增至21根(音域扩展成四个八度);弦的质地由丝弦改为钢丝外缠尼龙丝的粗细不同的系列筝弦。弹奏时戴的甲片由皮套固定改为胶布固定,甲片多用玳瑁制成。与其它筝艺流派相比较浙江筝派的主要特点是:部分曲目突破了古筝传统的严格五声音阶调弦定音和演奏中“移柱转调”;如《海青拿鹤》,这为新筝曲的创作打开了新的思路,在音响上提供了启示;由于乐器形制的改革、弦质的改变、音域的扩展、甲片的稳定、技法的丰富等因素的形成,对音乐的表现幅度增强了,这为力度、速度、音色等方面的变化、对比创造了条件,在创作的筝曲中更易被现代人所接受和喜爱,更易表现时代精神。

三、江南音乐与浙派古筝

从近代的一些资料来看,浙派古筝和说唱音乐“杭州滩簧”有深厚的血缘关系。杭州滩簧有慢板、快板和烈板三种基本唱腔,筝作为伴奏乐器在其中加花伴奏,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四点”演奏手法,从技巧的角度来看,在其他流派的筝乐中也有所采用,但不像浙派古筝用得突出,明显的形威了一种演奏上的特点,并有了专称。“四·点”手法在浙派古筝中的运用经常给人以活泼明快的感觉,在现代创作的一些筝曲中,也常采用这一手法。

浙江筝和江南丝竹音乐的曲目有许多是相同的。江南丝竹明朗、细腻、绮丽、幽雅,最近几十年来,在上海、杭州、苏州等地已有不少都市化的发展,而浙江筝曲中,像《云庆》、《四合如意》等则比较多的保留了江南丝竹音乐早期的形态,有清香的泥土气息,“四点”手法的运用也不少,它以明朗的音色和轻快的节奏,速写了一幅幅江南水乡的民俗画。

说到江南音乐,昆曲可以说是一个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昆剧是南方的主要剧种,是南方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称号。其主要声腔昆山腔产生于元末昆山地区,发展于明嘉靖年间,盛行于清康乾盛世,至今已有六七百年的悠久历史。其主要伴奏乐器是曲笛,还配上琵琶、三弦、笙、箫、筝等,与江南丝竹的乐器有相似之处,它清柔婉转,圆润流畅,一字数转的音乐特征,犹如细腻的水磨调,转音若丝。其美学趣味具有上述所提到的江南文化的“柔性”、“灵动”等特征。

20世纪50年代,古筝天才王巽之与陆修棠先生合作编写的《林冲夜奔》就是取材于昆剧《宝剑记·夜奔》,这部昆剧属于明代李开先的《林冲宝剑记》传奇,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和戏剧性。曲子的引子部分,以右手食指的下行和大指的上行刮奏开始,左手在低音区的和弦加上连续三下的点音技法,为林冲遭迫害出奔时百感交集的情景拉开了序幕,给人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随后是一段由昆曲旋律为主线的大段长摇技法与左手揉吟按滑的配合,音调凄婉、哀怨,表现了林冲内心对自己的遭遇无限悲愤。尤其是左手用级进的半音反复来配合右手的长摇、单弦扫摇,把人物内心的情感表现的更加细腻到位,音调由弱渐强再到极强,使听众能够感受昆曲唱腔中表现哭喊的生动形象。第二段主题是描写林冲夜奔的过程,由4/4拍转换成2/4拍,类似于昆曲的一板一眼,节奏鲜明,快速且短促的摇指加上一带而过的单音,配上左手八度大撮,使力度和气度都达到较高的境界,第二部分速度更快的快弹,左手不断在低音区的羽音反复,可见林冲脚步的急促和心情的焦虑,显示出“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的悲愤之情。第二段结尾重复引子部分的半音级进反复为第三段的暴风雪的来临做好铺垫,此段的扫摇技法中,首先用了反复记号和跨八度的音区[来自Www.lW5u.com]交替以及双手轮流大刮奏,最后加入右手长摇左手大按颤的配合,为林冲这一人物形象的表现展开了更加宽阔的空间,仿佛那一刻林冲所绽放的生命活力的能量,把整个大地都震撼了,将全曲推向高潮。结尾部分是个急进的快板,短小而精悍,是对全曲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有西洋乐中小调转为大调的感觉,由内心的愤怒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以一声干净利落的大撮结束,给听众广阔的想象空间。后来作品还有其子王昌元的《战台风》,最早融入现代技法,使古筝的生命力更加旺盛,富有活力。这些经典作品都不仅表现了浙派古筝的独特风格,也体现了江南音乐文化的特有魅力。

另外,说到浙派筝曲,当然不得不提到我国杰出的作曲家,何占豪,浙江诸暨人,在小提琴、二胡、古筝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茉莉芬芳》是其根据江南著名民歌《茉莉花》改编的一首古筝独奏曲,将古筝传统技法进行变革,对妇孺皆知的《茉莉花》的旋律运用放慢加花等变奏手法,使主旋律更加丰富。现在随着文化寻根热的升温,人们对《茉莉花》曲调追根溯源的热情也日益高涨,虽仍未探索到其发源地,但可以确定的是其曲调是根据扬剧中的《打花鼓》中的《鲜花调》所改编的,曲调清新自然、甜美可爱。由此可以看出,这酋古筝曲《茉莉芬芳》又是与江南文化相结合的一大创作。九十年代创作的古筝与钢琴的协奏曲《临安遗恨》,是描写南宋民族英雄岳飞被奸臣陷害,在赴刑场前夕,对江山社稷面临的危难的焦急、对亲人处境的挂念和忧心以及对佞臣当道、对自己精忠报国却无门可投的百般无奈。全曲共有七段构成,引子一上来就表现的十分悲壮和激昂,左手连续刮奏和右手的和弦强有力,以一股震撼的力量压倒听众。随后是突弱的长摇,略为平静但显得十分哀伤,为主旋律的进入渲染了气氛。乐曲主题是以传统乐曲《满江红》作为主旋律发展、变化而成,并在全曲中一直贯穿。经过四次主题变奏,将全曲推向高潮,发挥得淋漓尽致。最后的部分主旋律再现是描写岳飞对金戈铁马、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回忆,优美而又凄婉。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毋庸置疑,又是将江南文化与浙派古筝融合的另一大艺术成就。还有《西楚霸王》都是根据历史故事而编写的古筝曲,将浙派的传统技法与现代古筝技法相结合,达到更好的表演层次和艺术境界。

四,结论

一个流派在某个地区的承传、发展,是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特定社会背景和文化因素中孕育、生长、开花、结果的。作为独具江南特色的浙派古筝,生于斯、长于斯,是在江南这一方水土下绽开的民族器乐奇葩,经过几代古筝艺术家的相传,继承、发展、创新,形成了筝曲明朗、细腻、绮丽、幽雅,旋律音韵和谐,风格清丽秀美,长于含蓄淡雅的独特艺术表现风格。

一种筝派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既有这种器乐表现的共性的特征,又有着它们所依存的区域环境、社会背景和文化特质等个性因素。这种个性因素和地域文化性决定了一种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依附于某个区域性的文化大背景之中,该特定区域的文化内涵、审美标准也必定成为其流派音乐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相对固定的音乐表现形式也是每一流派存在的基础和传承载体,并被其音乐功能所决定。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