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剧影月报》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泼尽墨香始见真
杂志文章正文
泼尽墨香始见真
发布时间:2018-02-03        浏览次数:177        返回列表

中国水墨向来被认为是中国人观察和表现世界的一种重要而独到的方式,是承载了中国人观念意义的形式结构自律化的结果,在其悠远的发展历程中,以其不可替代的特殊文化品格,为世界美术的多元格局提供了自立而自足的一极。也正是因为中国水墨在传统文化中居于的特殊位置,关于水墨在当下文化的语境下诸如创新和守旧、形式和语言、观念和文化的争论就从未停息过。

当代文化语境是指在当代社会生活环境、物质生产条件下人们所产生的意识形态、观念准则及所指导的行为,它包含当代全方位的生活方式和评判标准。因全球经济一体化所造成各种文化的整合,对艺术创作观念及形式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在这种文化语境下,水墨艺术家们面对着是西方话语强权的影响、自身语境的消失以及语言的匮乏,艺术家们该作出怎样的表述呢?完全的固守传统,将中国水墨的发展抑制在一个很狭窄的甬道里,肯定是不明智的,因为如此就有可能失去中国水墨现时代艺术形式的拓展和创新以及与世界当代文化在同一层面上对话交流的机会。但若是牺牲自己的水墨特质来赢得西方标准的认同,无疑会消融水墨之所以水墨的本体意义,意味着取消自己。

当代水墨该如何发展?有关“笔墨当随时代”的话题已讨论几百年,但事实上,笔墨形式自身语言本身并没有多少时代性,可问题在于水墨运作潜结构中,跟个人本体上有一种内在联系,使笔墨传达出一种超越笔墨之象且具有某些精神性的东西。中国水墨看似追求笔墨,但实际上是通过笔墨趋向内省感悟。如皮道坚所言:中国水墨之道,“在于对生命过程的体验和品位”,“可以说是最能体现生命过程的艺术样式”。以我看来,时代如何发展,笔墨如何变化,中国水墨都不应该放弃这至真体验的追求。

许多水墨艺术家面对当下的文化语境都做出了自己的表述,文备先生就是一直在致力于如何将水墨的意义守护和形式创新完美地契合。他在强势的西方艺术语言的标准下,依然敏感于当下人的生存状态,重视个人直接艺术体验的表达,把握了对于中国水墨的独立辨识。

展开文备先生的水墨,我们首先感到笔墨那鲜活蓬勃的生命之源永远奔流在画面之上。生机在宣纸上氤氲地萌动,从瑰丽的色彩中走出来,沿着墙壁流淌下来,在空间中晕开,恍恍惚惚地流淌着色彩的另一套语言:轻灵与厚重,沉淀与飘逸,长久与瞬间……这些画定格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的某一瞬间,带着画家一个闪念洞穿的所得,让人油然生出一种对自然与生命之美的感悟,而这一切的体验,只要是接受过中国文化教育的人都是心领神会的。

文备先生的笔墨则将视觉力度感和对人心灵的撞击力扩张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他没有囿于追求精致的笔墨情趣,而是通过破坏传统水墨造型定势和消解线条所谓的“骨法”,提炼传统绘画中书法性、水墨性因素,同时又兼具写、画、染、拓等多种手法,使自己的笔墨具备了强烈的表现力,形成了笔墨酣畅,气势奔放的画风。张张仿佛信手涂抹,但线条凌乱中有致,笔墨蜿蜒交错,看似挥洒而得,其实每笔都注精凝神,率意之中流露出自然与自信。

文备先生的水墨总有个诗意的名字,象《花开艳阳天》、《十里桃花十里梦》、《却对菱花淡淡妆》、《桃花依然笑春风》、《山中一夜雨明朝卖杏花》、《映日荷花别样红》、《日出江花红胜火》、《干江有水干江月》、《桃花净尽菜花开》……名虽隽永,却有着强烈的图式效果。象《山中一夜雨明朝卖杏花》,先[来自wwW.lw5u.com]是用饱含水分的大笔晕出幽昧绵邈的氛围,之后再拓以绚丽的色彩:朱红、明黄、粉白……展卷后扑面而来的氤氲水气,伴着花朵的灼灼绽放,如年华的怒放与收紧,仿佛是经历了千辛万苦,痛苦与挫折,才能盛开得如此绚烂热情。画家不苛求传统造物形式,而是通过墨迹的渗透所导致的千变万化自然晕出雨后的山峦,山谷间弥漫的雾岚,涧间迸溅的瀑布……整个画面无一笔胶著在造型上,但满眼的生机却遮掩不住。画家用他热情奔放的笔墨揭示了他自由的遐想,倾诉了隐秘的生命体验。

文备先生的水墨山水大气磅礴,但这气魄中有了猜不透的静谧成份,有了所谓看透世事的成熟。他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山舞银河原驰蜡像》、《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绝不是以传统水墨山水的面目出现,但却以一种大开大合的气象,同样带人回归到至纯至真的灵性之境。象《山舞银河原驶蜡像》一作,一笔下去,笔笔紧跟,千笔万笔,先用浓淡干湿的大笔勾勒出绵延的山峦,冰封的大地,再用粉点做迷离雪片从黯淡天际中飘落,布满整个画面,展卷即有吞吐大荒,博大幽深之感。

[来自wWw.Lw5u.coM] 再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画面极简洁,已不需分辨何为大漠,何为孤烟,以互相纠结的线条,符号化的落日,创造出天地旷邈的意境。这宇南的深处是无形的虚空,而这虚空却是万物的源泉,万动的根本,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万象皆从空虚中来,向空虚中去。在此时空内,时间已无涯,无亘无古,在时即在,不在时就当你在这大漠中放歌,或是在追逐落日,不在也是在。这两张水墨山水相较,密者密不透风,疏者疏能走马,但山水的大美雄魄同样跃然纸上。

读文备先生的水墨,对于静与动、繁与简、沉与浮、强与弱、高与低会有更深的体悟。他的作品具备强烈的图式效果,画面是可以是纷繁的,热闹的,但细细品位,又由重化作轻,由喧哗化作寂静。他的静又不等于木然不醒,而是是清静心彻,因而可过滤繁杂造成的浮躁,从而潜心筛选出了渴求已久的妙论真谛,才会悟出意境的深层意思。他的作品又可以是极静的,淡然的,他将热情掩于胸怀,蓄于笔端,让天和人、物与我合二为一,用笔墨去诠释着他对生命的挚爱和热烈追求。他又是睿智的,不囿于传统,在尝试新的水墨语言的同时,仍坚守着中国水墨最珍贵的精神内核。

所以,在我看来,一个画家的成功往往在于他并不刻意追求什么主义,追随什么潮流,而在于执著地在热情的创作中找到个人的表达语汇。文备先生就是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下,剔除了信而好古的迂腐气,通过跨越古人已有的成就而成就了自我。(东

南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