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剧影月报》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舞蹈在新媒体时代的跨界发展
杂志文章正文
舞蹈在新媒体时代的跨界发展
发布时间:2018-02-03        浏览次数:105        返回列表

夏 静

摘要:新媒体舞蹈是20世纪以降“舞蹈与媒体技术交互”艺术实践的结晶。数字化时代的新媒体舞蹈艺术,包含了结合新媒体技术的舞蹈表演艺术和以新媒体为载体的舞蹈传播方式。本文从镜头里的舞蹈影像、剧场空间内的人像互动,以及数字化时代的舞蹈传播三个方面,论证了新媒体技术介入舞蹈发展之必然性、重要性,并且也必将全方位改变舞蹈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

关键词: 新媒体 舞蹈 跨界 传播

麦克卢汉曾说过:“无论是科学领域还是人文领域,凡是把自己行动和当代新知识的含义把握好的人,都是艺术家。艺术家是具有整体意识的人。”正如其所言,艺术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技术,因此现代技术的进步必然会直接影响作用到艺术的发展。20世纪后期,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新的艺术创新浪潮。新媒体技术逐步成为时代进步的推手,为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技术革命与艺术创新的合流,直接导致了新媒体艺术的兴起。舞蹈艺术在邂逅新媒体技术之后,也完成了从现场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到视觉艺术化和文化视觉化的华丽跨界。

新媒体舞蹈是20世纪以降“舞蹈与媒体技术交互”艺术实践的结晶。就艺术类型而言,它是剧场舞蹈艺术借助媒体技术手段阐释其现代-后现代理念的基本方式;就技术应用而言,它是剧场舞蹈艺术借助影视、网络等新媒体技术进行艺术创新的结果。运用新的技术、机器、观念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给舞蹈带来了更大的变换空间,把舞蹈带给了更多的人,把更多的方便带给了大众。因此,数字化时代的新媒体舞蹈艺术,包含了结合新媒体技术的舞蹈表演艺术和以新媒体为载体的舞蹈传播方式。

镜头里的舞蹈影像

史前时代,人类的艺术活动便产生了,但其艺术活动基本上随着原始人个体的死亡而消失,留存至今的只有洞穴壁画和墓葬陶器。但这远非是原始艺术的全部。因为缺乏记录和传播的媒介,许多艺术技艺因为仅保留于先辈的记忆之中而随着死亡消失。即使一代又一代的口传心授,也只能保留下来极少的一部分。人类的需求推动着技术的发展。随着文字、印刷、录音,一个个新技术的发明,各门艺术也逐一找到了合适的记录方式和传播途径。艺术生态被技术的革新彻底改变。影像技术的诞生使舞蹈的再次呈现成为可能。早期舞蹈影像的核心作用是记录功能,作为第一代舞蹈影像,影像中的舞蹈就是借助影像技术来完整复制舞蹈作品,从而对舞蹈作品进行记录和收藏。正因如此,我们今天才得以重温到魏格曼的《祭司形象》、巴兰钦的《四种气质》和福金的《仙女们》等历史佳作。

众所周知,表演艺术包括如下四种要素:一、表演者,即接受过系统的职业训练并具备当众表演技能的“活人”;二、具体的表演场地,即表演者当众演出所需要的物质场所;三、有一定固定长度的演出时间,即观众所能承受的演出持续长度;四、立足于剧场或其他现场表演环境的观演互动机制,即表演者与观众交流的基本模式。其中,“活人”是最重要的基本媒介和物质基础。因第一代舞蹈影像只是用摄像机将舞台上所进行的舞蹈表演通过机器复制下来,屏幕的局限性导致有血有肉的“活人”表演变成了冷冰冰的动态画面,舞蹈动作语言的感染力在功能性大于艺术性,实用性大于实践性的状态下受到大众质疑。因此,如何将活生生的表演者“数字化”并同时保持表演艺术鲜活的魅力,成为了新一代舞蹈影像诞生的直接动力。上个世纪90年代,“为镜头而舞”的影像创作意识应运而生。

“为镜头而舞”的影像创作意识要求编舞家将计算机、调制解调器、监视器和录像带等都纳入到自己的创作团队中,它们不仅仅是创作工具,更是创作本身。这就意味着舞蹈影像的编导和舞者不再按传统舞蹈的惯性和某种单一的线性模式进行创作和表演,而它的画面也不再是按照舞蹈录影的方式去单纯实况录制。“为镜头而舞”的创作意识要求,作品必须在时间、空间、力度、关系、对比和流畅度等方面按照创作的意图和表现的主旨进行全新的组合。整个创作过程是借助于计算机的结合,着眼于通过录像技术呈现舞蹈的三维画面。在影像舞蹈的作品中,编创者用主观视角来控制录像技术,通过对图像大小及色彩的去真实化处理,来吻合创作意图,营造某种超现实的视觉氛围,从而传达出现代人的交错零乱,碎片式的时空感觉。任何艺术上的创新实质上都是理念上的创新,“为镜头而舞”概念的诞生就是对于传统观念的反叛。在美国,默斯·堪宁汉是舞蹈与新媒体技术联合的急先锋。他创作了《怪动作相遇》《夏日空间》《易步》和《空间点》等新媒体舞作,创造了人类超越自我、突破空间的视觉奇迹。瑞典新媒体舞蹈《失重》,就是利用影像技术原理制作的一个“不可能”的作品。画面中,舞者像完全失去地心引力似的在地面、墙面上优雅轻柔地舞动,甚至于,可以脸朝下保持与地面平行的姿态站立在垂直的墙面上。随着后现代主义创作意识的不断渗入,新媒体舞蹈开始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其拼贴手法的运用在舞作画面成像方面彻底地打破了时空一致的概念,场景变更的艺术效果经常被充分体现出来,呈现出“同舞异景”的动态画面“奇观”。在这一类型的作品中,舞者的一段舞蹈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中会重复很多遍,因为不同场景所带来的画面感是不一样的,场景差异越大,视觉冲击力也越强。

影像技术的参与,使得新媒体舞蹈通过“时空力”的超现实重组,不仅在意念上越走越远,同时也体现了舞蹈艺术家和技术工程师更为紧密的合作,以及对高新科技的敏感。标新立异是现代艺术的特质,舞蹈影像的发展正是依附于大胆的创新意识以及惊[来自www.lW5u.Com]人的想象力来实现。这样的改变影响了舞蹈艺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视觉奇迹。

剧场空间内的人像互动

在传统的剧场空间里,利用幕布投影来代替传统布景和一般装置,是多媒体互动表演的早期形态。真正的多媒体舞蹈的人像互动更多的是根据舞蹈内容设计一段动画或影像作为背景呈现,动画与舞者在表演过程中或追逐互动,或一触即发,或如影随形。例如伴随舞者运动的小球,随着水袖舞动而扩散的墨水等等。这些生动的画面影像是表演除演员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能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艺术家们就运用了一个长147米、宽22米的液晶显示屏完成了《画卷》这一篇章。在清雅的乐声中,演出现场的“画轴”缓缓打开,几位黑衣舞者用身体做画笔,时而腾挪摔打,时而匍匐迂回,在舞蹈区域的画纸上,酣畅淋漓的现场“书写”,勾勒纹路,肢体动作的每一个所到之处都会出现与动作走势完全贴合的“墨迹”影像。音乐终了,画纸缓缓立起,呈现出一幅水墨写意的《千里江山图》。《画卷》篇章是一场完美的人像互动式的新媒体舞蹈表演。

新媒体舞蹈的语汇是多元化的,其多元性不仅体现在艺术与技术之间的融合,而且是利用影像技术使艺术与舞蹈交融一体,用影像技术来发挥舞蹈的潜能建构出其不意的视觉效果。当然这种潜能的发挥必须建立在舞蹈肢体语言精湛的基础上。眼下,在网络上非常走红的光影舞,就是这样一种颇具现代特色的舞蹈形式。据光影舞编排者——创艺国际演艺公司艺术总监任亿介绍,光影舞采用投影设备将视频投射到舞台中的白纱幕上。舞蹈演员有节奏的舞动配合着视频的播放,形成每个人和影像的互动,两者结合在一起再搭配适当的背景音乐能够创造出极具视听震撼的舞台效果。无论是《画卷》,还是光影舞,人像互动的艺术效果是剧场空间里多媒体舞蹈表演的关键。实时影像、音乐和灯光互动操控特效软件在剧场表演中的运用,彻底地改变了传统舞蹈表演的封闭式格局。

以身体为媒介,借助数字艺术的技术魔力,剧场多媒体舞蹈在抽象性纬度上将“互动式表演”推到了极致。一方面,是通过人为数字化控制产生的视觉效果上的互动;另一方面,则是在装置空间中,随着不同的感应而产生可变的、非固定的互动。可通过距离变化、触摸感应、声音感应达到交互效果,在新媒体舞蹈中则更多的体现在以肢体语言作为引发一个互动的行为或时间。众所周知,传统舞蹈以舞者为主体,而人像互动的舞作中的主体则可能是两个、三个,甚至更多。这类作品通过主体间的无缝对接,体现出相互关系和传达创作主题。人像互动的多媒体舞作在与虚拟技术、互动装置的合作中,光随人动,声随形动,画随影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把想象中的通过新媒体技术转变成为舞台上三维立体可感的画面,赋予了编创者无限的可能性,开创了全新的舞台视觉感受。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舞蹈将会再次实现突破,除了现在的听觉、视觉,甚至同时在味觉、触觉以及肢体上实现与剧情的一起互动,并且使观众也能够和舞台产生更多的互动,从而进一步推动技术以及舞蹈创作和舞蹈表演的发展。

数字化时代的舞蹈传播

伴随着舞蹈影像和人像互动式的舞蹈剧场这两种形式的诞生与发展,通过网络来扩大受众,提升影响力的传播方式是理所当然和必不可少的。一些有远见的艺术家认识到,如观众从网上点击或者在音像店闲逛时都找不到他们的作品,那么,他们注定将成为这个新媒体时代的“缺席者”。或许正是出于这样的一种潜在恐惧,百余年来,舞者或主动或被动有了“触电”的经历。

数字化的进程不仅使得艺术品的物理对象由实物转变为非实物,并且促使新媒体艺术的对象挣脱物理世界的束缚,进入到虚拟世界。显然,数字化改变了媒体传播的途径,诚如尼葛洛庞帝听说:“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就是以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专业网站的建设帮助了新媒体舞蹈艺术的传播由现实空间的“物—物”的传播更多地转变为数字传播,进而改变了受众与舞蹈作品的信息传递方式。作品形态也在适应和利用这一传播方式特性[来自Www.Lw5u.com]的同时,不断地尝试创造新的艺术表达。这些表达的载体数字化程度越高,其传播和艺术表达的途径就越有别于传统艺术形式。目前北京舞蹈学院、中央芭蕾舞团等专业院团都先后建立了自己的舞蹈网站,这些专业网站的建立为数字舞蹈的传播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数字时代舞蹈的传播包括:舞蹈作品制作和传播、舞蹈网络DIY和舞蹈编排软件。其中,观演同步的创作方式对舞蹈的影响最为深刻。2008年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教授切丽尔·斯多克博士策划并主持实施的大型公共空间交互表演艺术项目《身在异乡》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个案。项目以网络时代人的身体漂移为主体,将现实的校园环境、建筑物作为主要表演区域。项目以“空间蒙太奇”为主要结构方式,通过舞者在外空间的即兴表演和内多媒体空间的交互表演,诱导社区民众进入主创者实现设定的立体交互空间“观赏”或“参与”表演。这种尝试性的创作方式的价值在于打破了传统的创作思维,探索了“跨界实践”的雏形。在这里,观众与演员的界限已经变得十分模糊,这种以交互技术为基本载体的“交互表演艺术”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观演关系,观众成为艺术表演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创作成员之一。它既完成了了舞蹈无界限的传播,同时也实现了很多人舞蹈DIY的愿望。

借助网络,许多著名的舞蹈演出也通过网络平台组建了自己的教学推广途径。如今,在优酷、土豆,以及搜狐等大量的视频网站中都可以搜索到各种舞蹈的教学视频和观赏资料。例如“大河之舞”的网站就推出了踢踏舞的舞步记忆游戏,粉丝群因此成倍增长,作品从此进入了无极限的传播空间之中。跟随数字技术的进步和普及,越来越多的舞蹈也正在通过网络这样全新的形式接近大众,通过全新的媒介和大众对话。数字化在改变着新媒体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的同时,也在不断更新和延长作品的艺术生命。传统舞蹈作品是艺术家创作活动的最终结果,而以数字形态存在的新媒体舞蹈,作品则是在无限传播的过程中可以被无限创作,永无终结。它就犹如生命体具有生长演化的特征,艺术作品的内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数字化舞蹈在这一过程中远远超越了原始的记录的功能。“人人都可以成为舞蹈家”,这具有浓烈后现代特征的美学时尚正因数字化传播慢慢变为现实,并悄然盛行。

新媒体的介入不仅改变了舞蹈的创作过程,改变了舞蹈艺术的传播途径。可以预见到,在不久的将来它也必将全方位改变舞蹈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不同媒体技术的运用,都会从不同的方面给舞蹈艺术本身注入进全新的气息。新媒体舞蹈形式的多维性、便捷性、互动性、共享性等特点,不但可以让观众逐渐接近现场,同时也能够使脱离现场之后的感受和延续更为牢固。当新媒体技术和舞蹈融合时,它的组合成为了舞蹈艺术的一个分支,这个分支随着时间的变化,市场的需求,将会有一条通途大道,而它也带给了舞蹈无限发展的可能。舞蹈已经经历了传统审美、传统文化的洗礼,进入到一个全新的视觉领域空间,它需要保留和传承传统,同时需要与时俱进,融合科技,来实现新的艺术价值。

(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依托新媒体舞蹈形式拓展舞蹈教学平台》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