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剧影月报》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舞台,最美的成长地方——观第五届“和平杯”中国京剧小票友邀请赛决赛有感
杂志文章正文
舞台,最美的成长地方——观第五届“和平杯”中国京剧小票友邀请赛决赛有感
发布时间:2018-02-03        浏览次数:98        返回列表

刘 涛

7月26日至28日,第五届“和平杯”中国京剧小票友邀请赛决赛如期在天津中国大戏院举办,作为江苏领队有幸带队参赛并观摩学习,倍感荣幸,同时也感受到京剧艺术在小票友身上的勃勃生机;而更让我感动的是,这些参赛孩子在京剧艺术的滋养下,于舞台上绽放着小小生命个体的美丽与光芒,享受舞台的同时收获着成长的快乐与喜悦。

戏曲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传统文化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戏曲艺术融合文学、音乐、舞蹈、曲艺以及灯光舞美、服装化妆等于一体,是一种综合艺术的体现,更是和谐美的生动表达。“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戏曲艺术必须是“合规矩”“遵章法”的艺术,正是这些“规矩”“章法”的限制,才让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也才能在继承和创新中更好的把握艺术的规律。也正是这些“章法”、“规矩”才让孩子们在成长中懂得尊重、敬畏、规范、标准、尺寸;而戏文的故事则让他们更好地领悟情感、体察人物、洞晓事理、彰显个性。戏曲艺术可谓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是民族情感的积淀,是民族审美的凝练,是世界语言的中国表达。

京剧艺术作为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不仅名家辈出,而且名票众多,像本次比赛中小票友褚天舒在天津颇有名气,也是很多小票友的崇拜偶像。当然,能够称之为票友的,也必须是具备一定功底的戏曲爱好者,甚者,有的票友的水平并不亚于专业演员。而且在京剧的发展历史上,京剧票友队伍的发展壮大对京剧艺术的传播弘扬和传承提升都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被称为“民国四公子”的张伯驹、张学良、溥侗、袁克文都是赫赫有名的名票,还有杜月笙、冯耿光、刘曾复等也是造诣很深的名票,为京剧的发展都做出过重要贡献。清末民初堂会戏的盛行,也促使京剧的广为传播,而且有很多是由票友转为专业演员,后并成为京剧名家,如老生张二奎、孙菊仙、汪笑侬、言菊朋、奚啸伯,花脸黄润甫、金秀山,小生德珺如,老旦龚云甫等等。

也正因如此,参与“和平杯”评委工作的很多京剧名家常常为台上的小票友们感到鼓舞、欣慰、震撼。如著名裘派花脸、京剧名家康万生说:“他们这么小,上台就表现出这么高的水平,我们特兴奋,这对咱们京剧事业会有很大的促进”;又如著名荀派名家、江苏省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龚苏萍说:“在振兴京剧艺术方面,‘和平杯’功不可没,它对京剧艺术的普及和宣传意义重大,‘和平杯’就像肥沃的土壤,如果没有土壤,艺术幼苗怎能生长”。不论是从京剧艺术的本体发展而言,还是从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来讲,“和平杯”为其两者搭建了很好的平台,特别是对于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传承文化传统、引领和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具有非凡的意义。并且,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一段经典唱段就是一个丰满的人物,就是一个包涵教育意义的生动故事;而且,练气息、跑圆场、学武功,唱念做打样样都有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在这样的平台上,孩子把对戏文、对人物的解读以及自己内心的丰富情感呈现出来,每一次演出或比赛都是一遭完整的心理历程、情感历程,而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美丽的成长?

今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5〕52号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其中“鼓励学校建设戏曲社团和兴趣小组,鼓励中小学与本地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合作开展校园戏曲普及活动”。据笔者了解,此次参赛的很多选手都是从学校开设兴趣小组开始学习京剧的,与此同时,也参加由当地京剧院、文化馆、文化宫、业余戏曲社团等开办的京剧课程,特别是深圳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开展的“戏曲进校园”、天津华夏未来少儿艺术团、北京市东城区少年宫少儿京昆艺术团以及我省沭阳县东关实验小学“长荣少儿业余京剧团”等一大批传承和弘扬戏曲艺术的教育机构、文化机构、社会机构等,已经摸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模式,这为今后更好的“加大戏曲普及和宣传”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文件中还规定,“发挥互联网在戏曲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通过新媒体普及和宣传戏曲”。互联网在大幅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悄悄在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不但具有“短、平、快”“新、奇、特”等特点,更是未来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一个重要通道。虽然戏曲艺术的灵魂在于舞台,但这并不影响戏曲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恰恰相反,通过互联网的各种形式、各种途径的传播,戏曲艺术在当今更能发挥传统文化引导人们向上向善的美好品行,更能使人们在戏曲文化中体悟中华文化的宏博与智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古老的戏曲艺术不仅要借势借力,更要探索与互联网影响下的新一代相通相容的具体方式方法,让戏曲艺术的“形式美”“规范美”“章法美”“品格美”在众多小票友身上得以呈现、传达、传承、弘扬;从而使戏曲艺术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小伙伴”“好朋友”,成为他们引以为荣、自以为豪的个人标识。

作为一名戏曲爱好者和观众,看到“和平杯”决赛舞台上的小票友表演之精彩、精气神之足,除了感叹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勃勃生机外,更多是对小票友们深深地钦佩。他们大都经过两年以上的训练,有的以唱功见长,有的以做功见长,也有唱念做打兼具,其中不乏专业的好苗子。如本次获得“十小名票”第一名是上海选手柯霁航所表演的《卖水》,气息平稳、做功细腻、身段灵活,将小红娘聪巧伶俐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再如获得“十小名票”第三名的天津选手尹秋浩所表演《锁五龙》,嗓音宽厚有力,中气十足,天生一副花脸的好嗓子,在呈现单雄信刑场悲壮、愤恨的人物情绪时得当饱满,现场感染力特别强。不得不说,这些小票友在舞台上呈现的不仅是精彩的表演,更重要的是孩子身上的那种自信、自豪、灵气,更能吸引人、振奋人、鼓舞人,由此也看到传统文化在新生命中呈现的历久弥新、生生不息。而在台下,从衣着用餐到言谈举止,小票友们都很有礼貌、很有规矩,一点也没有“小皇帝”“小公主”的蛮横娇气;只看到他们因为舞台上没发挥好而哭鼻子,从没看见因为奖次、饭菜不可口等而闹情绪。笔者相信,能够坚持学习戏曲的孩子,都是有毅力、能吃苦、懂规矩、能自律的孩子。

由此想到,戏曲之于孩子的成长、之于行为规范的引导、之于孩子性格的养成。应该说戏曲中的故事和人物给了孩子一个参照,而这些参照的经过历史洗练、经过人民审阅、经过审美认定、经过价值肯定的参照,也是凝结了一个民族性格、气节、品行的参照。也许孩子们更喜欢的有趣的脸谱、精美的戏服、独特的唱腔等等,但成长和学习或许就是从这些最为感性、最为有趣、最为好玩的阶段起步的;也许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又有了新的喜好、新的追求,但在他们人生起步阶段印刻的最初记忆总不会被磨灭,因为那已经是一种情结、情怀。在中国,我们很少听说科学的“疯子”“怪人”,却经常听到“戏迷”“戏痴”,这种从文化基因里渗透出来“浪漫”“雅致”在当今这个社会是欠缺的、珍贵的。我们相信,随着开放交流程度的不断加深和中西文化的比对的深入,蕴含在戏曲艺术中的中国味道、中国气派、中[来自Www.lw5u.Com]国精神会更加突出、更加自信、更加丰富。

正如一位小票友家长在谈及孩子的学习京剧的感受那样,一旦爱上了京剧就会痴迷,就会沉浸在戏的世界里,就想把一招一式、一字一音做到极致,就想把每一件行头、每一次装束做到极致;哪怕这样,也总觉得不够完美。恰是这样的感受认知,才让家长对孩子的陪伴更具成长价值、更有心灵上的交会,也让让渡于脸谱背后的每一个个体更享有共时意义。

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到现代多媒体剧等实验性戏剧,舞台一直承载着人类的思考和梦想。在东方,在中国,在城市的现代化剧场,在村社的古戏台,在面积不大的客厅里,戏曲和孩子们一样,在这个舞台一直在不停地延伸、延展,把最美的中国呈现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