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慧娴
摘 要:传统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存在着种种弊端,在培养过程中轻视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忽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的培养,本文采用“分层次培养”的教学模式与“项目驱动、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工业控制PLC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顺应学生身心发展及学习规律。
关键词:项目驱动 理实一体 分层次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10(b)-0102-02
1 《工业控制PLC技术》的课程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工业控制PLC技术》课程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工业控制PLC技术》课程的传统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以教师为主,以讲义和教材为主线,对学生进行系统知识的讲授。既有模式虽然培养了大批基础扎实的学生,但根据多年来的学生毕业就业跟踪反馈分析,发现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脱离实际需求的问题,所培养的学生已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PLC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日趋扩大给相关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问题:怎样使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符合职业岗位需求?怎样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不同的职业定位,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
2 课程改革的目的
(1)依据教学对象的层次,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控制教学过程,保证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合适方向,制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学会学习。
(2)以实践项目为载体,使学生有针对性、全面地掌握课程内容,提高实践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的吻合度,增强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程改革总体思想
笔者采用“分层次培养”的教学模式与“项目驱动、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工业控制PLC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3.1 分层次培养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生源复杂,既有普通高中毕业生,也有中专、技工、职业高中的毕业生。学生的现有基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也是千差万别,传统的、划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故而,采用“异层同班异法”对学生区分层次,即不同层次的学生仍在同一个班级,但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分成了4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作为“基础档”。第一层次的教学内容以“秒表时钟”项目的设计为依托,囊括了“抢答器程序的设计、交通灯的程序设计”等简单的项目,它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PLC的基本组成及应用PLC的基本指令进行逻辑控制、顺序控制的方法。第二层次作为“提高档”。第二档次的教学内容以“高精度运动控制系统”项目作为依托,它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PLC的功能性指令并且具备用PLC控制变频器、伺服系统和交流电机的能力。第三层次作为“发展档”。第三层次的教学内容以“群控电梯”项目为依托,它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PLC与触摸屏、PLC与上位机、PLC与PLC之间组成网络并且实施监控的方法。第四层次作为“跃进档”,第四层次的教学内容以“柔性制造系统生产线”项目为依托,它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具有硬件的安装、调试、PLC编程、通信及设备维护等综合实践能力。第一层的内容是基本内容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学习的,当部分学习态度认真积极,理解力强的学生达到其要求后通过相关考核可以递升到第二层进行学习,第二层的要求达到后通过相关考核可以递升到第三层学习,以此类推。分层的特点是具有动态性,学生不是固定在某一“层”里,如果学生在第一层有进步,具备了进入第二层的条件就让其进入第二层,这就是“递进”,反之,如果在第三层里觉得学习困难,可以随时回到第二层甚至第一层里。这种动态分层的效果能激励学生奋力拼搏积极进取,特别是使第一层学生充满希望,树立天天向上的信心。
3.2 “项目驱动、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
笔者对《工业控制PLC技术》课程设置了“四大主题板块”,分别是“秒表时钟”的设计、“高精度运动系统”的控制、“群控电梯”的控制、“柔性制造系统生产线”的控制。每个项目由若干工作任务构成。并且每一个主题板块都有相应的工作场景,教师由学习内容引入到对应的工作场景,下达工作任务。学生模拟相应的岗位角色从跟“师傅”学技术,过渡到“定岗工作”。
“四大主题板块”分别对应的项目、目标岗位和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每组学习项目由若干任务构成,每一个项目的实施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参照目标岗位开展教学,将学习领域转化为行动领域,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在完成典型的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4 课程改革的意义
经过实践与探索,笔者发现“分层次培养”的教学模式与“项目驱动、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项目驱动、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并从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的实际出发,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并施以相应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不同基础和能力水平的条件下分步走,使学生构建起与自己能力相應的新的认知结构,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 苗玲玉.基于6S管理的职业院校分层次实训教学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3(8):72-73.
[2] 仲芯颖.探索职业教育分层次教学培养专业化人才[J].成才之路,2013(15):3.
[3] 薛国平.论分层次教学的实践意义及实施策略[J].陕西教育,2011(9):57-58.
[4] 安东.职业院校分层次教学改革的探索[J].宿州学院学报,2011(3):79-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