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德·帕累托(1848-1923)就发现了揭示80/20法则的范例。他的发现被冠以多种称呼,包括: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80/20准则、省力原则、失衡原则等。帕累托法则(80/20法则)在经济学世界里蹒跚前行,犹如风景中的一块奇石,但至今无人能解释这一经验式法则。
什么是80/20法则
80/20法则认为,少量的原因、投入和付出将获得大最的结果、产出和回报。按字面意义理解,它的含义是,例如,你工作中80%的收获来自于你所投入的20%的时间,那么实际上,占我们工作投入主体部分的五分之四的努力[来自WwW.lw5u.com]在很大程度上无关紧要。这与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情况截然相反。
因此,80/20法则指出,在原因与结果、投入与产出、付出与回报之间存在着—种内在的失衡。80/20关系提供了衡量这一不平衡的较好基准:一种典型模式将向人们展示80%的产出源自20%的投入,80%的结果归因于200的原因,80%的回报归功于20%的努力。
在商界,许多有关80/20法则的案例已经得到了验证。通常,20%的产品创造了80%的销售额,200的客户资源为企业带来了80%的收益。这就是说,20%的产品或客户资源通常能占到一家企业利润的80%。 在社会生活中,80%的罪行是200的罪犯所为,200的驾驶员引发了80%的交通事故,20%的已婚人士的离婚概率达到总离婚率的80%(那些不断再婚又离婚的人扭曲了这一数据的真实性,并使人们对婚姻的忠溅度持悲观态度),20%的儿童得到了80%的可用教育资源。
在家庭生活中,20%地毯的利用率高达80%,80%的时间里你穿的是所有衣服中的20%。此外,如果你遇到入侵警报,20%的可能性因素会引发80%的错误警报。内燃机是对80/20法则的极好诠释。在燃烧过程中,80%的能量被浪费掉了,只剩下20%的能量产生动力,而这20%的投入却收获了100%的产出。
帕累托的发现:系统性和可预见性失衡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德·帕累托(1848 -1923)就发现了揭示80/20法则的范例。他的发现被冠以多种称呼,包括: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80/20准则、省力原则、失衡原则等。这一法则潜在地影响了许多成功人士,特别是商界精英、计算机专家和质量工程师。这一法则已经帮助人们塑造了一个现代化世界。然而,它现在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伟大的秘密。即使是那些百里挑一的能理解并运用80/20法则的行家们,也不过仅仅发现了它的冰山一角而已。
那么维尔弗雷德·帕累托到底发现了什么呢h在偶然对19世纪英格兰地区财富与收入的分配模式进行观察的过程中,他发现被抽样调查的人里,少数人占有了大部分的收入和财富。也许这还没什么值得惊讶的。但是,他同时发现了另外两个他认为非常重要的事实;其中之一就是,在某一群体占总人口数的百分比(即总相关人口的百分比)与这一群体所享有的收入或财富之间存在一种恒定的数最关系。简而言之,如果20%的人占有80%的财富,那么你便可以确切地推测出10%的人拥有65%的财富,或者说,5%的人拥有50%的财富。其中,百分比并不是关键,关键是相关人群中财富分配呈现出一种可预见的失衡。
另一个让帕累托激动不已的发现是,在他观察不同时期或者不同国家的相关数据时,这种失衡模式持续性地重复出现。不管是观察英格兰地区早些时期的数据还是其他国家同时代或更早时期的可用数据时,帕累托都发现了这一反复出现的相同模式,而且极其精确。这是一种奇异的巧合,还是一些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发现?如果把这一模式应用于财富或收入之外的其他相关数据,它是否还会发挥同样的作用?帕累托是个了不起的创新者,因为在他之前,还没有人考察过两组数据的相关性 一在这一案例中,帕累托将财富或收入的分配与工薪族或财富所有者的数日进行了比较,并且对比了这两组数据间的百分比。(现在,这一方法已经非常普遍,而且借助这一方法,商学和经济学都实现了重大突破。)遗憾的是,尽管帕累托认识到了这一发现的重要性和广泛适用性,但他并没有对此做出很好的解释,而是转而研究一系列颇吸引人但却异常杂乱的社会学理论。这些理论以研究[来自wWW.lw5u.coM]社会精英为中心。晚年,帕累托又摒弃了这些社会学理论,归附下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具有重要意义的80/20法则也因此沉寂了一个时代。尽管许多经济学家,特别是美国经济学家认识到了这一法则的重要性,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个同时代但风格完全不同的理论先驱才开始推动80/20法则迅速发展。
1949:齐普夫的省力原则
其中之一就是哈佛大学语言学教授乔治·齐普夫(Geor9e K.Zipf)。1949年,齐普夫发现了“省力原则”,这实际上是对帕累托法则的再发现和详尽阐述。“省力原则”认为,各种资源(人力、货物、时间、技巧以及其他任何生产性资源)都存在一种进行自我调整以实现最小化工作量的趋向,因此,大约20%-30%的资源占到与这一资源桕关生产活动的70%~80%。
齐普夫利用人口统计、文献、语言学知识及行业行为来展示这一失衡模式的持续性重现。例如,他分析了1931年费城20个街区的结婚证发放情况,发现70%的姻缘是在那些相距约6个街区的人们之间结成的。
顺便一提,齐普夫还用另一法则证明杂乱无序的合理性,从而为散乱的书桌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解释,即使用频率较高的东西更靠近我们。因此,聪明的秘书早就知道常用的文档不必归档。
朱兰的关键少数原则与日本的兴起
另一位推动80/20法则发展的先驱是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生于1904年的罗马尼亚裔美国工程师约瑟夫·摩西·朱兰。他是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间质量革命的幕后功臣。在他口中,80/20法则有时叫做“帕累托法则”,有时叫做“关键少数规则”,成了追求产品高品质的同义词。
1924年,朱兰加入西屋电气公司(Western Electric),即贝尔电话公司的生产性分支机构,开始了他的工业工程师生涯。之后,他成为业内第一位质量管理咨询师。
他的伟大成就在于结合其他统计学方法,运用80/20法则发现产品的质量缺陷并提高其可靠性、改进其品质。朱兰的《质量控制手册》于1951年出版。这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在书中他高度赞扬了80/20法则:正如朱兰对质量损失所做的观察一样,经济学家帕累托发现财富分配也是不均的。
但是,当时没有一个美国大企业家对朱兰的理论感兴趣。1953年,他应邀赴日本讲学,却引起了强烈反响。于是,朱兰留下来帮助一些日本公司改进了它们产品的质量和品质。也只有在1970年之后,当日本工业发展对美国工业构成的威胁日益明显时,西方国家才开始重视朱兰的理论。随之,朱兰得以回到美国,推动美国工业界开展了他曾在日本进行的改革。在朱兰的倡导和实践下,80/20法则成为全球质量管理革命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