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武当》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体悟太极拳六松(上)
杂志文章正文
体悟太极拳六松(上)
发布时间:2023-06-03        浏览次数:93        返回列表

广西 陈雄

杨式太极拳泰斗杨澄甫先生日:“一个松字,最为难能,如果真能松尽,余者未事耳!”杨式太极名家郑曼青先生说:“第一就是太极拳讲‘松’。我老师澄甫先生不多讲话,一天到晚坐在哪儿,可以不发一言,但这个‘松’字,每天总要讲个几百回,我甚至连耳朵都灌满了。他还讲了一句话,更是奇怪,就是‘不跟你讲这句话,你三辈子学不到的’,我就怀疑,难道讲一个‘松’字,我就三辈子学不到吗?现在想起来,不但三辈子,也许六辈子还学不到。”杨式太极技击名家杨少侯先生说:“不是把对方打出去的,而是把对方松出去的。”杨式太极名家李雅轩先生说:“打人不入内,是松的功夫不够,尚未松尽,还有拘滞之力牵制。”

有兴趣者不妨一试,比较长劲与短劲的发放,便可感受到松的质量了。

练过三五年太极拳的爱好者,以腰腿的力量,用长劲不难把一个门外彪形大汉发出二三米之远。但即便是十年以上拳龄的爱好者,有相当部分人发起短劲来,却发不出短劲的效果,找不到短劲的感觉。比如给对方使一个似乎不用多大力气的推按短劲,对方感觉是受击部位表层有些疼痛,而不是透内入里,震击内脏的难受之痛。若松松地落击对方手之小臂,则对方应痛彻臂骨,如同铁棒敲击的感觉。发不好短劲的原因何在?多是发短劲时,胸、肩、肘、腕、手指等部位不够松软,有些僵硬,有些本能无意的紧张,但他眼下做不好,正所谓修炼未到火候,真拿不出具有威慑力的短劲。上述验证,笔者和自己的学生们曾有感受。松净是太极拳的灵魂,是重要拳理和核心拳法。两臂松、胸松、腹松、腰松、胯松,全身无处不松尽。太极拳的功夫,从某个角度讲,也可以说是松的功夫。中定劲、松弹劲、松沉劲、轻灵劲、虚无劲等等,都须从“松”中求得。从字眼上看,“松”的大道理似乎不难理解,当你在打坐或站桩时进入松静状态也许不难。但你想在行功走架和对练竞技的运动中,保持一种良好的放松状态,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在练拳架、揉推手、拆散手时做到松乃至做好松,即使对于有些打了几十年太极拳的老练家来说,也还有点不容易呢!笔者曾拜访了一些明师名家,亦与一些推手大赛奖牌得主切磋交流过,感到事实确是如此。

台湾太极名家叶金山先生说:“因为‘松’是一种极高的无形境界,没有练到‘真松’的人,根本不可能明白‘松’是什么。这句话说出来,可能没有人会相信,但却是事实。每天嘴里说松,每天练松,每天教人放松,但是却完全不知道松是什么的人,遍地都是。为什么?因为‘松’根本不是肌肉不用力这么简单。一定要松到别人接触你时,完全感觉不到你有一丝一毫的重量才行;要松到感觉自己好像完全没有重量,几乎不存在才行。如果你的小手臂,从被人由下抬高而超过头顶,只要别人感觉到你的手臂有丝毫的重量,或自己觉得肘、肩关节,有丝毫卡住的感觉,就表示连基本的松都没有达到,离全身松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习太极拳之难,首先难在改变本能的观念。太极之初,就是要你放弃日常本能的观念。平时生活、丁作中用力的习惯与方式,这时到了太极拳就被视为一个病。太极拳不但不让你练蛮拙的外力,还要你把以前练的外力都卸掉,因为卸外力就是弃僵力,僵力弃了,松柔、松活、松弹的劲道才能出来。减去一分本力,增加一分内功,事实确实如此。可是部分人在这时就被拒之门外了,因为他们松的不到位。究其原因是:不会松,不敢松,甚至是不相信松。不会松的原因是没有明师指教,不敢松的人是嘴上说松,心里面却一直在怀疑松的功夫。松得不到位的结果,就是使太极拳功夫一直上不了较高的层次。

何谓松?松是指修为的方法,是说身心于规矩之中的自然放松。目的就是要消除拙力,去掉僵劲。要按照规矩用劲,以意贯注于动作过程之中。练拳的松,关节是开启的,肌肉软组织是舒展的,皮肤的毛孔随呼吸和动作的开展而开放,精神是安逸的。有些人练松不成变为懈,懈的关节是闭合的,肌肉软组织是萎缩的,皮肤腠理(腠理一词源于传统中医之辞,它指皮肤的纹理和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紧张,精神萎靡不振。懈是人之自然本能,其表现是上下瘫成一堆。腰懈则身瘫,胯懈则身倾,膝懈则立不定等等。如何做到松而不懈,这是练功的关键。练松并不是一点力气都不用。试想,一点力气都不用了,还能走架和推手吗?所以说身体的放松,实质上是在意识的控制下,尽量少用拙力。在一个动作过程中,如果只用一分的力量就够的话,就绝不用一分半的力量,这就是太极拳巧劲省力的学问。放松其实只是一种通向高级功夫高境界的方法和途径,并非最终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必要手段。那最终目的是什么呢?简单地说,那就在这个松的过程中不断壮大内气和不断增长灵性。通过放松结合其他多方面的训练,而锻炼出一种刚柔相济的、轻沉兼备的、松活弹抖的螺旋式的整体劲。要想练好太极拳,就必须深刻地理解放松用意的重要性,要体悟“松为太极拳术之灵魂”这句话。

据体育科学研究成果表明,肢体放松除了提高生物力的传递系统效率之外,还可以增长所产生的生物力。产生生物力的大小,决定了肌肉、肌腱、骨骼松弛与收缩之差的大小。何谓太极拳放松的主要环节?要解决放松的问题,首先要在松肩、松胯和锻炼胸腰运化上下工夫,而胸部开合灵活的关键又在于松肩,腰部折叠运化的关键又在于松胯。放松的一个标准,叫做松透。何谓松透?我认为,它的内涵至少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是松静,即锻炼一种放松的心态,这也是放松的人手点。所以武式太极一代宗师禹襄公日:“先在心,后在身。”心静无为是实现松的前提和保证,练拳首要心静。感觉神经中枢(大脑)松静,思想集中,达到心平气和的状态,才可以开始动作。因为太极拳是一种顺应人体的自然状态,顺其自然规律而引发其自然之力的一项运动。李雅轩先生说:“未随出势,先将脑筋静下来,摒除杂念,身心放松,去掉拘束……练拳时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之后,其意气便可自然地沉到丹田了。”全身肌肉、韧带、骨骼以及各个脏器的放松程度,是受大脑神经不同程度的兴奋控制的。练功时,只有大脑越人静,神经兴奋程度就越低,骨肉就越松,血液流动就越好。但要知道,练大脑入静的功夫,绝非几日之功,需要有一个得法掌握要领的锻炼过程。心静非指强令内心镇静,而是要使急切求松的心情趋于缓和、坦然和宽松,继而才能进入无欲无求之境界。单一地求松并不能做到真松、全松,不少习拳者虽深知盘拳揉手须周身放松肢体去练拳,无一处用拙力、无一处僵滞的要求,却因摸不到要领而很难真正做到。他们往往只知道放“松”肢体去练拳,这样从形体动作上看起来好像柔软优美,但周身或多或少总有一部分没有放松,其实,实现松的障碍就是行拳者自身急切求松的意图,他们往往急切地想放松。心情反而就越紧张.有如一颗心老悬着放不下来,刻意追求和意念过重的结果,恰恰导致了与真松境界的背道而驰。有些人把太极拳练成过于软绵绵的,稍微用一点拙力又僵硬了,精神也提不起来,这样既没有柔,也没有刚,这种练法不能算成“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柔相济”的太极拳,而是一种体操式的太极拳,圈内人俗称太极操。松静是练好太极拳的必要条件,阴阳虚实是练习太极拳的灵魂,传统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纯以神行,仅看到神的忽隐忽现,刚柔的痕迹看不出来。

要松得好,就要加强心性方面的修炼,在推手对练中尤为重要。没有良好的心性修养,心里松不下,形体又如何能松得好呢?内外松不好,又怎能使自己听劲灵敏、化劲干净、发劲干脆呢?松是太极拳劲道的根本,松不下去便无法求得整体劲。推手时,往往是越怕输的人,精神越紧张,也最容易犯僵硬、丢顶、拱架之病。所以在练习推手时,要从练“吃亏”人手,要敢于让对方进来,练习能吞能容的本领,练放长、练大幅度的引进,不怕吃亏,不怕输,而是有意识地借对方的来力锻炼自己的松活、引化本领。推手对练或交流技艺中不要争斗好胜,拳友同道,有相识的,或不相识的,只要大家有诚意,便可聚在一起盘盘手,摸摸劲,寻找只有太极拳才具有的特殊感觉,以此来彻悟中国五千年文化中深奥的“天人合一”、“内外相合”的哲理。若得意处,双方叫一声好,得到了一种体验,于是欣慰无比,精神倍感爽朗,无所谓胜,也无所谓败,大家共同所有的,只是人与人的亲切,是对太极拳论某句话认识上升华的陶醉。摸摸劲,看看拳架的劲道是否正确,找到了感觉,打起拳来兴趣盎然。多点追求松的质量,才有可能学到较好的太极拳功夫。以上所述是对资深的发烧友而言,若是学拳不久的爱好者,还是先松心,后松身,不宜过早找劲,亦不宜追求练松功的“气感”。对于学拳不久的爱好者来说,练松顺序是:首先求得神经中枢的松(有练拳数年松得不尽意者,部分人与神经中枢不能松静有关),接着是求皮肤腠理和肌肉韧带的放松,再接下去是关节的放松和用意识导引内脏的放松,如胸松腹实、气沉丹田等。还要知道一点,关节的活动度与关节的松不是一回事,太极拳所要求的关节松开,是指两对应之骨的接触面能在正常的生理范围内离得开一点。还要清楚地看到,松自然能柔,而柔却不一定能松,所以要先求松,松而柔生,进而松柔兼备,进而松而能沉。(待续)

(责任编辑 乔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