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孙玉良文章《“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再度登上甘肃省甘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精校)、四川省雅安中学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安徽省芜湖市2020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四川省广元市四川师范大学万达中学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月考试题、江西上饶县二中2020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周测测试语文试卷等,截止到目前,该文已在全国多所百强名校语文试卷使用十年。
据悉,作家孙玉良的这篇文章,曾在《广州日报》2009年9月4日首发,随后引起轰动效应,相继被人民网、中新网、中国网、搜狐网等国内多家主流媒体转发。随后,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主编,重庆出版社主办、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及《课堂内外》协办的阅读刊物《满分阅读·高中版》2009年第11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山西省新闻出版局主管、中国写作学会山西省分会主办的《作文周刊·初一·人教·同步辅导版》2011年第19期相继刊登。并被中国文库网、爱师网、学科网、学优网、教育头条·高考网、百度文库、百度题库、百度学术、微97教育网、青夏教育、道客巴巴、天天文库、爱问共享资料网、迷你语文网、文档库等平台收录,河北衡水市、河北冀州市、河北邢台市、吉林省吉林市、吉林省松原市、四川雅安市、四川广元市、山东聊城市、江西上饶县、甘肃天水市、甘肃静宁县、安徽省无为县、安徽省芜湖市以及浙江省高中语文会考等全国多个省市的初、高中试卷相继使用了该文章。自2009开始,到2020年5月份止,全国多所百强名校已使用该文章长达十年之久。
文章的作者孙玉良是来自河北省任丘市的一名农民,目前是一名生活在北京的“北漂一族”。孙玉良虽身为农民,但“未卑不敢忘忧国”。他十分关心国事,尤其非常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早在2009年,他的一篇文章《一个父亲给90后儿子的一封公开信》被沧州一中官方网站选用,用于孩子的心理教育辅导,至今长达十一年,另一封《父亲给儿子的一封信》诗歌版挂在了任丘一中的教室。三十多年来,孙玉良笔耕不辍,《日本新华侨报》、《中日新报》、香港《大公报》、美国《侨报》、捷克《中欧文联报》以及国内《中华儿女》、《中国经济周刊》、《政工研究动态》、《中国人事报》、《中国社区报》、《环球人物》、《现代快报》、《中国水运报》等五十余家报刊杂志留下了他的文章。《“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一文是他在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文章之一。
附:孙玉良文《“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
“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
孙玉良
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删减的消息引发各界热议。支持删减者拿出“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做论据,反对删减者认为鲁迅精神到什么时候也不能丢。
双方争执不下,让编教材的老师们好生为难。依我看来,鲁迅的文章,删点为妙。鲁迅是生活在上世纪早期的人,虽然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但毕竟是旧社会走过来的人,又曾在日本留学,文风难免古风萦绕,中西夹杂,拗口难懂。不只学生看了如吃了“摇头丸”,就是老师们讲起来都觉得头疼。删除一点这样的文章,可能师生们都会拍手称赞,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但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硬汉”形象,“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删了鲁迅杂文,换了金庸的武侠小说,会不会无意识中让祖国的花朵们误入迷途?
鲁迅不是常青树,但他的精神是不朽的,所以至今被人们深深地怀念。中国有个古老的新词,叫“与时俱进”。对于鲁迅的文章,照抄照搬,“拿来主义”,是不是违背了鲁迅先生的初衷?我们学的是鲁迅的精神,而不是他夹杂着日式表达的拗口白话。在教材中删除鲁迅的原文,难道不能用新时代具有鲁迅精神的文章“取而代之”?
新时代有没有活着的鲁迅?我看肯定是有的。否则鲁迅逝世了2012年四川高考语文,中国岂不真的折了“脊梁”?当今社会拿着“匕首投枪”,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疾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大有人在,针砭时弊的好文章也比比皆是,编辑们选用他们的文章进入教材,既继承了鲁迅之精神,又克服了晦涩难懂之弊端,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发展才是硬道理,“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把鲁迅当成权威,放进“神坛”,本身就是对鲁迅的侮辱。依我看,世上的千里马不少,只是有些人相信权威,没有伯乐的眼光罢了。真正继承鲁迅精神2012年四川高考语文,是善于发现继承鲁迅衣钵的人,而不是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选自2009年9月4日《广州日报》)